“晶”彩解纷绽异彩 特色司法绘新篇

□本报记者 王晓红 本报通讯员 李思宇 陆大娟 刘康乐

创新路径 激活多元解纷“新动能”

“一盘棋”统筹

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

不久前,在一起产品质量纠纷案件中,双方当事人诉前就产品存在的问题一直在沟通,且都有继续合作的意向。考虑到案件处理结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益,不能简单一判了之,东海法院通过与县工商联出台的《民营经济领域纠纷诉调对接工作实施细则》,以及建立的“一商会一法官”制度,主动将案件情况反馈给县工商联,法官与商会调解员在现场针对列明的问题逐一查看,提出解决方案,促成双方达成纪要,并督促双方按期履行。

近年来,东海法院统筹各方力量,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多层级工作防线,形成了行业性、专业性纠纷多元化解体系,更有利于矛盾纠纷在萌芽阶段一站式解决、一揽子处理。其中,“一商会一法官”制度将18名法官融入全县18个商会调解工作室,对水晶、餐饮、家政、汽车销售、装饰装修等诸多民生领域纠纷进行多元化解,努力从源头上减少上诉、申诉、再审、执行、信访等衍生案件。

与此同时,东海法院与县价格认定中心、县总工会等22家单位建立“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微解纷平台入驻基层治理单位25家,入驻调解员143名,最大限度整合调解资源。

该院成立“东海县非诉讼服务中心县法院分中心”及“诉讼与非诉讼对接中心”,在诉讼服务中心搭建物业纠纷、商事纠纷、律师工作站、公证工作室等类型多样特色工作室,构建纵向县、乡、村“三级联动”、横向“十线对接”的分调、联调治理体系,全面推进多元解纷工作,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诉讼服务。

“一张网”运作

布局基层治理大网格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人民法院的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东海法院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前哨”优势,以县城为中心,在东南西北各设立一个中心人民法庭,形成“以点带面”全方位融入治理的科学空间布局。

双店法庭地处东海县西北部,是距县城最远的一个法庭。法庭针对地域特性在桃林镇设立巡回审判点,推出“老乡好”人民调解室,“点对点”联系,对各类案件“抢先一步”进行调解;为了服务在外务工的农民老乡,创新打造“午间法庭”,法官们利用午休时间进行在线调解;结合地方产业特色,与产业园管委会等合作成立“法官工作室”,为千余人提供优质司法服务,及时精准解决民营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及法律需求,促进民营经济领域纠纷源头化解、就地化解、快速化解。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鉴于各类矛盾纠纷主体和诉求不同,东海法院深入开展“审务进基层、法官进网格”活动,将全院138名干警融入全县19个乡镇(街道)1062个网格,适时开展“上门调”“走访调”“线上调”“专家调”等形式多样的调解工作,高效化解基层矛盾纠纷。

“一站式”服务

践行司法为民高效能

“没想到半天时间不到,案件就了结了,还不用交诉讼费,真是太方便啦!”当事人称赞道。

在一起群体性商品房销售合同纠纷中,法官选取部分代表性案件作为示范案件移送审理。示范案件生效后,随着法官和人民调解员向平行案件当事人做好群体性纠纷示范裁判机制释明工作,272件商品房销售合同纠纷在诉前全部化解,让当事人不开庭就能拿到逾期交房违约金。

近年来,东海法院积极探索多形式、高效率、低成本的纠纷解决方案,办好群众“心头事”,推动线上线下矛盾纠纷在线咨询、在线评估、在线调解,搭建婚姻家庭、道路交通、物业纠纷等类型多样的调解工作室,引入人民调解员、行业组织人员等参与调解,对涉众型批量案件,引导村镇(社区)调解组织、行业协会等进行沟通、调解,并通过示范诉讼、典型案例等方式,引导促进矛盾纠纷的预防和化解。

结合东海水晶产业发展,东海法院设立水晶城审务工作站,结合地方经济特点,设立经济开发区审务工作站,将司法服务牢牢嵌在基层社会治理生态链的最前端。同时,东海法院发出司法建议,促进文物保护法修改完善、严格禁止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行为、规范儿童动漫制作,让法院司法服务从“抓末端、治已病”到“抓前端、治未病”的司法效能得以实现。

近年来,东海县法院严格落实“坚持将非诉讼纠纷机制挺在前面,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的要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不断探索更多高效便捷、贴近群众的纠纷解决方案,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用特色司法服务,绘就最美“枫”景。

融合法庭 激活矛盾化解“一站通”

东海法院下设四个派出法庭,辖区面积大,人口分布多,受理案件的对象大部分是老百姓,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是解决问题而非打官司。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第一线,如何更加充分发挥好法庭“桥头堡”作用,东海法院一直在创新中探索实践。

更主动,将为民服务关口移至群众身边

“在融合法庭,法官和调解员解开了我们两家的‘心结’,问题也得到实质化解。”一起土地纠纷连同一起房屋纠纷在石梁河镇南辰村融合法庭顺利解决。

东海法院立足化解矛盾纠纷第一线,把握“及时”和“就地”两个要件,通过融合法庭的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信息融合、力量聚合,深化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搭建法院和基层解纷力量“双向奔赴”的交汇站,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民的司法服务。

近年来,物业纠纷矛盾呈多发频发态势。对此,东海法院与物业纠纷集中的社区成立物业纠纷融合法庭,打造“诉前调解+司法确认+示范裁判”的三位一体解纷模式,推进物业纠纷高效化解。

针对金融纠纷大幅增长,缺席判决率高、执行到位率低的实际情况,东海法院探索建立金融融合法庭,以保全促调解、申请电子支付令、建立预查废证明机制、优化借款合同条款等方式,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金融纠纷。

东海法院下辖的四个人民法庭积极与地方党委政府对接,充分利用现有的乡镇综治中心、法官工作室、审务工作站等挂牌成立了融合法庭,实现人民法庭与镇、村两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相融合。

青湖法庭针对石梁河水库养殖业和水上安全问题设立水上巡回审判站,在葡萄、草莓等特色产业区设置特色农业巡回审判站,充分发挥王广银调解工作室的品牌优势;白塔法庭结合辖区吊车企业多的特点,在工业园区、工业集散地建设融合法庭,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双店法庭针对循环经济产业园纠纷,专项开展再生资源行业类买卖合同纠纷诉源治理,打造“老乡好”特色调解品牌;房山法庭利用融合法庭高效调解涉村土地纠纷。

更专业,让调解贯穿矛盾纠纷化解始终

为借助基层调解力量联合化解属地案件,东海法院建设法庭人民调解员流动工作站,通过工作站对接政府社会综合治理网格,打通地方综合治理平台,在适用委托调解、邀请调解、“1+1+1”调解模式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人士的力量,推进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同时,该院将调解员深度嵌入法庭审判团队,建立“1员额法官+1法官助理+1书记员+1调解员”的团队,充分运用数据平台及微信群组,开展巡回调解、巡回审判,将矛盾纠纷化解在第一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高效又便捷的解纷需求。

在“彩虹家事调解工作室”里,20起涉民生系列案通过诉调对接顺利化解。因装修公司突然“玩消失”,公司员工、业主、材料供应商心急火燎,8名业主、11名材料供应商和2名劳务人员陆续向东海法院提出诉讼。员额法官、调解员、法律工作者等多方参与调解,最终,经过近一个月的联动调解,装修公司同意及时退还剩余装修款项,支付拖欠劳务费和材料款,该起批量纠纷得以一并实质化解。

配齐配强基层法庭人民调解力量,是融合法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近年来,东海法院以“彩虹家事调解工作室”“王广银诉前调解工作室”等特色调解工作室为示范,持续深入推进多元解纷,使优秀人民调解员融入基层治理的“网格”中,切实提升基层解纷水平,促进全县诉调对接工作获得全面突破。

更延伸,从源头上预防减少社会矛盾

“陆法官的讲座,对我们老年人帮助是很大的,以后我们对于上门推销特效药品、低价旅游陷阱都会提高警惕,可不能贪图小利。”古庄村村民听完法庭法律知识讲座后感慨道。

东海法院主动延伸司法职能触角,将司法职能融入社会治理,协调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端和疏导端发力,将法官融入乡村、社区、网格、学校、企业、军营,协助村居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诉前调解、法治宣传等工作。

融合法庭着重抓好各种举措衔接,实现法治宣传常态化,从源头上加强普法。干警们时常与村民面对面,通过生动的案例现场释法,听听村民们的法律需求,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与此同时,东海法院出台一系列制度确保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该院主动融入党委领导的社会治理体系,与县委政法委联合出台《关于将万人起诉率纳入依法治县考核指标的实施意见》,与公安局、司法局、信访局、民政局、县妇联等8家单位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非诉讼与诉讼对接、深化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打造“无讼村居”的实施方案》,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建设,形成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衔接体系,压降民事案件万人起诉率。

数字赋能 激活社会治理“智细胞”

近年来,东海县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模式,应用“江苏微解纷”“数字微法庭”等平台,将法院工作“触角”延伸到社会治理末端,激活多元解纷、诉讼服务的“智细胞”,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不断提质增效。

从分散到融合

让矛盾化解在家门口

2024年7月,一起建房施工合同纠纷通过“江苏微解纷”平台将案件分流至桃林镇各庄村。调解组织线上人民调解员流动工作站接收信息后,法官和两名村干部便通过电话交流了案情。次日下午,法官、各庄村党支部书记、人民调解员一同前往施工现场。近三个小时的调解后,双方当事人解开心结。

建房施工合同纠纷在农村常有发生,以往的调解方式处理流程繁琐、耗费时间长,如今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两日便实现案结事了。

为充分整合多元解纷资源,东海法院应用“江苏微解纷”平台,联合乡镇综治中心、法官工作室、审务工作站、人民调解员,将矛盾纠纷化解在人民群众家门口,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该院将乡镇及街道的政法委员、村、社区书记和网格员录入“江苏微解纷”平台,充分运用镇村综治网格工作群、居民微信服务群,建立线上人民调解员流动工作站,24小时接收群众诉求信息、咨询事项等内容,实现数据信息共享、纠纷网格推送、难点集中解决。同时,该院建立融合商会调解、律师调解等多元化解和分层过滤机制,推动纠纷化解向“协商共治”转变,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

从线下到云端

跨网高效庭审暖人心

“真方便!身在千里之外也能参加庭审,还让我节省了不少路费呢。”近日,东海法院青湖法庭利用“数字微法庭”平台成功调解一起跨国离婚纠纷,身在澳大利亚的当事人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

东海法院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低成本”“高效率”“零距离”的需求,应用“数字微法庭”平台,支持调解、证据交换、询问、庭审等环节线上进行,随时随地为当事人、律师、法官搭建“云端”法庭,有效解决偏远地区人民群众办事远、成本高、不方便等问题。

截至今年4月,东海法院通过“数字微法庭”平台处理案件近3000件,充分利用互联网跑出审判工作加速度,有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从传统到创新

开启指尖普法新模式

近年来,东海法院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利用互联网扩大宣传力度,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突破传统单调普法模式,打造“互联网+普法”,推动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位普法格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
安全提示
系统出于安全考虑,在点击“发送语音验证码”后,您将会收到一条来自950开头号码的语音验证码,请注意接听。
暂不发送发送语音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