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资料图)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025年4月4日,中国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加强特定稀土元素出口监管的公告,如石子投入湖面,在国际社会激起广泛关注。」 此次管控涵盖钐、钆等7类中重稀土元素,被视为维护国家战略资源安全的关键举措。国际舆论指出,这既是对全球产业链依存关系的战略回应,也是推动国际经贸规则公平化的积极探索。
政策调整并非偶然。此前美方以“对等关税”为名,对中国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45%关税,重点针对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中国强化稀土出口管理,实质是以市场手段反制技术霸权的正当举措。正如中方强调,此举绝非贸易保护,而是对公平贸易规则的捍卫。」 2023年对镓、锗的出口规范已影响部分国家半导体产业,此次扩展至中重稀土,更向全球供应链释放明确信号。
稀土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在高科技领域战略价值显著。铽元素是战斗机发动机叶片的核心材料,如同“心脏起搏器”;镝元素决定导弹制导精度,恰似“导航仪”;镥元素是夜视仪的关键支撑,宛如“光明使者”。「中国经过数十年积累,形成稀土全产业链优势,占据全球90%以上加工市场份额,并掌握从开采到提纯的核心技术。」 即便美国芒廷帕斯矿场满负荷生产,其原矿仍需运至中国深加工,“技术在外、资源在内”的供应链格局,凸显中国稀土产业链的不可替代性。
美国国防部报告显示,若中国全面断供,F-35生产线90天内停摆,导弹防御系统关键材料仅能维持42天。而重建本土稀土链需投入1500亿美元、耗时超十年。数据揭示:「在全球化时代,资源控制权已成为比芯片更关键的竞争领域。」 中国通过“资源-技术-市场”三位一体布局,既筑牢自身权益屏障,也为全球稀土可持续利用提供解决方案。
国际社会反应强烈:欧盟连夜商讨战略储备,日本重启海底勘探,五角大楼评估替代技术。这些举措既是危机应激,也促使各国反思资源安全。「但中国三十年构筑的稀土产业“护城河”——从专利储备到全链协同能力,短期内难以被复制。」 德国媒体指出,中国正以资源调控为杠杆,推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重塑。
中国外交部回应称:「“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维护自身权益同时愿与各国共享机遇。”」 这一表态背后,是24小时运转的现代化生产线、持续创新的技术实力,以及对全球产业链稳定的承诺。当经贸问题被政治化时,中国以技术实力和市场规则回应,彰显新时代大国外交的理性与担当。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稀土领域的战略互动揭示趋势:科技竞争向基础资源延伸。中国负责任的资源管理,既保障自身发展,也倒逼全球产业链升级。」 正如专家所言,稀土管制是对技术霸权的“对等回应”,是推动公平国际资源治理的探索。中国展现的,不仅是维护权益的决心,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远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