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专栏|苗族美学,从身上的祖屋出走

「你很难想象这是至少50年前出自苗寨人手中的图案,它仿佛越过大山和大河,洞见了未来数字时代的图景。」这其中的矛盾和张力让徐星媛感受到了某种关于童真、神秘和抽象感的情感共鸣,成为她将服饰的创作目光转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最初引子。

徐星媛后来知道,对于苗族当地的绣娘来说,她们创作衣物图案时,思考的东西倒没有那么抽象。她们只是用衣服说往事,用衣服传递情感。

苗族曾是一个漂泊的民族,相传曾经历过五次大迁徙,由南向北又折返,在神州大地兜兜转转。苗族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的历史写在他们经年累月锻造的个性和文化传统中,也写在他们的衣饰图案和美学之上。

那些纵横交错的线条可能是澜沧江、是长江、是怒江,是他们先民迁徙时途经的河流;美丽的色块,可能是曾经停留过的华北平原;还有他们曾经拥有过的城池、建成了的家园,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在衣服上面。

滑动查看

徐星媛听一位绣娘说,她曾收过一件老衣服,图案是生小羊,有很多蝴蝶、花草在上面,没有房子,你一看这件衣服就知道,那时候他们还是在深山老林里生活的。后面你看一些老衣服上出现了苗寨房屋、栅栏的图案,就是因为后面有房子住了。随着生活的变迁发展,图案发生了变化。

绣娘还说,苗绣里的人,像外星人,像怪兽。你看台江苗绣里那些人物,脸都好凶,是表现威猛,这样迁徙、打仗过程中才不受欺负。还有我们雷山这边袖子上的龙,为什么是窝成一个圆圈,不像汉族的龙从水里飞出来很舒展的。因为我们苗族人希望自己生活平和、安静、温顺,没有谁来打扰。窝成圈的龙绣在嫁衣上,就是希望女子平顺、安静,没有什么风雨打扰她。

滑动查看

苗族人沉甸甸的记忆与情感,在绣娘们的双手之间被精密而准确地编排,既是为了装点今人,也要传往后世。

因为这般和往昔岁月的深厚联结,以及对族人深沉的情感寄托,徐星媛把苗族服饰称之为「穿在身上的祖屋」。

2020年4月,徐星媛前往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雷山县,驻扎下来,正式开始关于苗族文化的调研。

行走村庄,村庄是开放式的,青壮年进城了,留在这里的生活是不问世事、没有警惕性的。如果逢上节日,随便路过一户人家,被邀请进去同享一餐是常事。她常不自觉留意到苗寨那些老屋里的灰尘。老屋里不止有用了几代人的物什,也有八九十年代的明星画报。它们被堆放在一起,与屋子里的屋檐、横梁、暗角一并,被时间用灰尘细心地盖掩。

滑动查看

徐星媛还曾到访过位于榕江县的石灰河村,这条村子在当时还没有通信号,有些说不出名字的虫子,长得「巨大怪异」,生活在这个村子里。村里长居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家,她们把银发盘得很高,穿着自己染的蓝棉布衫,和村子一样安静、沉默,足以混淆今时与往日。

这一切似是旧日子的漫溢,而苗族女性身上的衣服,才是装载时间的主要容器。世世代代,苗家女儿在衣服上传承着族人璀璨漫长的记忆,这些记忆实在太过厚重、太过夺目、又有着相似的叙事,于是女性在一代代的传承中渐渐模糊了自己的样子,成全传统和时光的永续。「好像是她们身上的衣服,在穿她们。」

偶尔,徐星媛可以在某些苗族女性身上,看见「更多的她们自己」。比如,她曾偶遇过一位患有小儿麻痹症的苗族女性,她和大家一样,都穿着传统的苗服——落肩设计、袖口张开、露出腕关节,徐星媛一直觉得,这些是非常用以塑造一个传统婉约的女性形象的衣物细节。但因为她拄着拐杖,衣服的肩部位置被撑了起来,刚好那个位置有一个精美的刺绣,因为这个小细节,她整个人顿时变得很有气势,甚至有点未来感。也许这不是这位女士有意为之,但就是这样的巧合,让徐星媛看见了一个从「身上的祖屋」中,从苗族的时空里出走的,更具体而清晰的女性。

她内心的愿望因此更为坚定:「必须要有一具肉身,从沉甸甸的老苗服中出走,从身上的祖屋中出走。」这正是她为自己的品牌起名为「解绑」的主要原因。

张艳梅和她妈妈潘玉珍

徐星媛的朋友在看过「解绑」的品牌图标后,说:「好像先让一团事物撒开,再细心地看」。徐星媛喜欢这句话,这正是她在面对着苗族文化时,践行的做法。

把底蕴深厚的苗族服饰美学「撒开再细心看」——徐星媛称之为系统性解构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已经持续了两年。她长期驻扎在苗寨里面,往返于老苗服上细密的针脚和当下村寨、县城里苗族人的生活之间,到访过的村寨约莫有二十余个。她的创作关心衣服上确凿的历史,也关心如今节庆社交时年老和年轻的苗族女性身上相同与差异。

这段日子有时是美丽的。在苗服的鱼骨纹、古钱纹、八角纹之间,穿梭着寨内的田野与河,天空和飞鸟;那些精妙的图腾,威猛的英雄和乖顺的龙,徘徊于苗家横梁的灰尘、离乡人出走的脚步中。

苗族人织下的纹路和他们建造的世界,有他们的情感与意义,这是徐星媛坚决要保留和尊重的东西。就像解绑时,双手仍缠绕在它原本的线索之间。徐星媛要做的,是通过新的裁剪形式,用心的方法,表达与苗族老绣娘、蜡娘共通的情感世界。

我们可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滑动查看现在与过去的纹样对比

这是解绑SS23系列《迁徙》中的其中一款衣服,一件使用了⻩平⺅⾰家铜⿎纹、蝴蝶纹的衬衫。

亻革家人的纹样习惯是先画好圆形或方形的框架,再在其中填上花鸟虫鱼等。这是他们的美学和逻辑。于是,徐星媛在这件衬衫上,保留住了每个方框的完整性。事实上,如果对这些方框进行适当的变形或剪裁,只提取它部分的元素和素材,也能做成一件有民族风格的衬衫,而且操作起来会简单许多。但如果这么做,这件灵感来自⻩平⺅⾰家的衣服,就失去了⻩平⺅⾰家的思想,成为没有意义的文化意象挪用。徐星媛拒绝。

这件衬衫被归在《迁徙》系列下的「祖屋」主题中,用来表达「祖屋的意义正从苗族人身上脱落」。怎么样完成这份表达呢?在衬衫的下摆处,其中两块图案随着衣服的下摆脱落。就是这样,在这件衬衫上,徐星媛用苗族人的语言,说了一句自己的话。

当一个人穿上这件衣服,那会是一份与现代生活互文了的文化记忆,被一具更具体、鲜明的身体穿上。

徐星媛和黔东南当地几家苗绣工坊和蜡染工坊保持着密切的往来。

有时候,徐星媛会住在其中一名最熟悉的绣娘家里,她叫杨阿妮。

杨阿妮(左二)

杨阿妮在雷山县颇具名气,她拥有自己的绣业公司。早年间,杨阿妮曾经走出西南,到外面去学习了中国四大名绣 —— 苏绣、粤绣、湘绣和蜀绣。学成以后,杨阿妮回到雷山县,改变了雷山县传统苗服的模样。在雷山县一带,苗服上通常会有一个领圈,以往领圈上绣着苗族迁徙的路途、沿路遇到的山水和动物。杨阿妮把这一圈图案改成了更符合主流审美的「时尚花」。「时尚花」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但让制作工序更简单,也让衣服更受市场欢迎了,需求订单与日俱增。自此整个雷山县苗服的领圈,不再有复杂的历史图景,取而代之,是更简单潮流的纹路。

杨阿妮这么做,是想把苗族的美学转译成更普世的样子,和徐星媛想做的事一样。杨阿妮顶住了雷山县许多老人家的非议和指责,让这个小小县寨的服饰,被更广大的市场接纳,徐星媛对此不置可否,但说她是个愿意探索的、聪明的人。

滑动查看传统服饰、改造后时尚花的新旧对比图

还有许多当地人和杨阿妮一样,事实上,比起让外来人传递他们的文化,他们更希望的是,自己可以做出点什么来。杨阿妮和徐星媛讨论了许多想法,只是因为时间关系,这些想法依然有待实现。

而当地人的另一种态度是,希望徐星媛可以长留此地,把这件事踏踏实实地、长久地做下去。苗人见过太多外来客,对苗族文化展现出好奇、炙热、真诚的样子,然后,苗人同样真诚地分享自己的文化和艺术,最后却往往发现对方只想拿走能最快获利、看起来最惹人注视的那部分,然后头都不回地走了。这些外来者没有真正想要理解他们的想法,更不可能替他们传递他们真正珍视的价值。

当地人很担心,徐星媛是下一位这样消耗苗族文化的人。和当地人合作中的具体问题很多,但如何保持自己自由的创作和工作节奏,同时获得当地人最充分的信任,是最困扰徐星媛的问题。事实上,她最终也没有想出什么对应的解决办法。她只好充分过好在苗寨里的每一天,每一天都像第一天一样,认真地调研,认真地思考,认真地工作,认真地「解绑」。

直到有一天,一位苗族手艺人看到徐星媛的设计,她看看了衣服上的领标,对徐星媛说:

「你让我们苗族的文化解绑了。」

这位苗族手艺人,是国家级苗绣非遗传承人潘玉珍的女儿张艳梅。

把传统文化融入流行审美和器物中,不算是一件多么新鲜的事情了。和其他千万种创作方向和商业形态一样,这个领域的生存和消亡,亦如大浪淘沙。从美丽宁静的苗族图腾中抬头,徐星媛也免不了面对这庸常的残酷。

她想,如果时尚品牌想要融入传统的东西,并且长久地活下去,那首先要同时真正认同传统和时尚这两件事。

「民俗是一种有信仰的生命状态,时尚是对瞬息万变的时代的体察和捕捉。你不能偏心,你要不偏不倚。你不能说,我是要搞时尚的,民俗的东西我就是拿过来利用一下而已;你也不能说你就是一个老灵魂,看不起时尚,只是被迫迎合而已。」

而徐星媛选择做这一种结合,当然也有着自己的野心。除了要让苗族文化能活跃在更广泛的社会之中,她还寄托了一些鼓励和觉醒,在她的设计创作里面 ——

「“手工”和“女性”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手工艺使乡村女性以其卑微的社会身份创造并继承了民间的文化记忆。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并非从摆脱手工开始。相反,一个有意识掌舵自己人生的女性,更可能感同和肯定手工艺的价值,因为其中有相同的通过实在经验训练出的对规律的认识、力度的把握、即兴的底气。我希望我的消费者能从手工艺中得到启发,有意识掌舵自己的人生。」

这「掌舵」,大概就像绣娘在针线之间,掌舵着她们将要编织的那个苗族时空、那片无穷天地。

《迁徙》系列完成以后,徐星媛带着成衣,回到了苗寨,把衣服挂在苗寨人家的门口、泡在寨里的小溪中,拍摄了一套照片。

徐星媛说:「这个系列源自这里,回到这里来、以这样的方式拍摄,是再出生一次。」

这让人想象到一个图景:那些从故土与祖屋中出走的人们,会在某天回到这里,然后开始读懂这里的河与月。

滑动和衣物一起回到苗寨

ELLE津梁工作室内容IP

文|卢回

策划|ovelar

海报设计|So Creative

微信设计|MIKA

运营|肖雯、卢俊

《民艺永续》是ELLE津梁工作室内容IP之一,我们携手左靖工作室共同设立专栏叙事,通过民艺新美学、民艺新产业、民艺新可续三个板块,持续性地观察、记录国内民艺产业涌现的新生力量,摸索手艺背后的造物观念及精神遗产在当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启发“民艺”重回当代生活现场的可能。

点击阅读往期内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