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位艺术家,在上海打造“可佩戴的花园”

原标题:38位艺术家,在上海打造“可佩戴的花园”

一位来自中国南京、一位在英国伦敦,两位首饰艺术家,同时也是花园爱好者,碰在一起会做出什么样的展览?

平时,王克震和诺曼·切瑞(Norman Cherry)会经常交流园艺,植物的生长和花园的四季变化是他们闲聊的主题。除了热爱花园,他们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当代首饰领域的重要策展人及艺术家。

他们发现,花园具有社交属性,能展示其主人的内在个性与审美意趣,这一点与首饰的创作是契合的。于是,两位策展人以“花园”为主题,陆续向数十位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发出创作邀请,筹备了两年的时间,最终集聚了11个国家的38位艺术家的作品绽放上海的一座艺术花园——得丘。

现场,我们邀请到策展人王克震和7位参展的中国艺术家跟我们聊聊他们创作首饰的故事,还有各自对“穿越花园之门”的理解。

DECO为艺术家和他们“可佩戴的花园”作品拍摄了肖像大片,希望能成为当代首饰的一个缩影。

现在,跟我们一起穿越花园的大门,云逛展吧!

上海近郊,藏了一个大隐于市的艺术园区––得丘礼享谷,园区内散落着盆景园、玫瑰园等10个不同类型的园艺景观,除了咖啡店、餐厅、画廊、买手店等多元业态,园区内也有许多设计师和艺术家进驻,如艺术家马良和数字艺术家张周捷,他们在这里设有工作室。

平时清幽的园区,在今年的5月中却显得热闹非凡。展览开幕当天,午后刚下过小雨,近百位藏家、艺术家和设计师纷纷齐聚。

展览现场,首饰作品一一陈列在玻璃木头柜中。

自然界的植物形态千变万化,蕴含的秩序感、美感、生命力与能量,启发了无数首饰设计师,也成为创作者的灵感缪斯。

“穿越花园之门”(Through the Garden Gate)当代首饰展,由英国著名首饰艺术家诺曼·切瑞(Norman Cherry)和金工艺术家、策展人王克震教授联合策划。

王克震(左)、诺曼·切瑞(右)

筹备了2年,邀请到来自中国、英国、欧洲的38位当代首饰艺术家,围绕“花园”主题进行首饰创作,促进观念上的深入交流。

一年前,诺曼·切瑞和王克震开始讨论展览概念,他们自己就是狂热的花园爱好者,“我们都有自己的花园,诺曼的在英国,我的在南京,我们平时经常讨论园艺。发现不同文化背景里的人,对花园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王克震说。

展览现场

“花园是具有社交属性的,它可以展示其内在个性和审美意趣,这一点与首饰的创作出发点是契合的。”展览以花园为主题,向数十位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发出创作的召集,最终邀请到38位艺术家。

参展的中西方艺术家各占一半,作品风格各异,取材广泛,手法多样。大家对花园的不同理解渗透在作品之中,在策展人看来,西方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偏具象,“是对花园角落景色的截取,或是对某种植物进行细致刻画。”

埃莉诺·西姆斯(Eleanor Symms),英国

《池塘》胸针,材质:再生塑料、银

海伦·布里顿(Helen Britton ),德国

《转逝瞬间》,胸针,材质:虎睛石、欧泊

安娜丽丝·菲佛(Annelisse Pfeifer),英国

《迷失在天堂 3》,胸针

材质:丝绸、合成织物、毛毡、网眼、绉纸、珠子

而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更偏重表现意象,因为其中包含许多中国人对事物的哲学思辨,寄情山水时,喜爱赋予景象以熟悉的事物形状。

“就像我们爬黄山,景点会取名为‘梦笔生花’、‘猴子观海’,这些都是中国人习惯用意象的思维去观看世界。”

王克震与其作品《植物心》

王克震的参展作品《植物心》灵感源于他在泰国发现的豆荚类种子,里面是非常标准的爱心形状。另一件作品则是《21克》,使用切开的葫芦,内部贴上金箔,边缘以银丝固定。这件作品的重量被他精准地控制在了21克——这是灵魂的重量,同时寓意“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王克震的参展作品

《植物心》,胸针,材质:葫芦、银、金箔

《21克》胸针,材质:葫芦、银、金箔

展览现场

玛丽亚·罗莎·弗兰津 (Maria Rosa Franzin),意大利

项链,《迷宫》,链条,银,钢,照片,塑料

首饰就像是人类表层的皮肤,是一种可佩戴的雕塑艺术,在创作者和佩戴者之间建立联结。作为当代艺术枝桠上的一个分支,“当代首饰”有别于传统的珠宝首饰,最重要的特征是“观念先行”,不受限于材料、工艺、技术和装饰性。

1970年代,当代首饰在欧洲诞生,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不同的流派。当代首饰反商业、反传统,在材料上有意无意规避黄金白银钻石宝石,工艺上也不拘泥于花丝、景泰蓝……而是力求找到艺术家的个人属性。

中国当代首饰的故事要追溯到千禧年,随着艺术高校专业的创立而萌芽,由滕菲、郭新、王克震、汪正虹等人在学术上引领。在此之前,大家对于首饰的理解,集中在地质专业和宝石鉴定学领域,而非当代艺术。2002年,中央美院的腾菲教授开风气之先,设立首饰设计专业,归于美术类别,更接近当代艺术。接着,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清华美院,南京艺术学院等艺术高校也相继设立首饰设计专业。

回顾这20多年的发展,王克震认为,”当代首饰“目前处于蓬勃发展期,越来越多人选择个这专业,而 中国民族性在作品的表现中越发彰显,艺术家也很看重自己的原创性。

因耶尔·哈内伍德(Ingjerd Hanevold),挪威

《春日暖阳》,项链,材质:银、丙烯酸漆

“当代首饰是新材料,新工艺的巨大试验田”,王克震对此颇有心得:“无论在作品的内涵还是从观念上来看,当代首饰都在跟当代艺术的种种风潮一唱一和,并且在其中不断展现其最具特色的一点:一种关乎身体的,以‘精神’为先而非‘物质’为先的造物,这点上与原始人殊途同归。”

汪正虹在工作室中,佩戴其作品《穿过花园的大门1》,身后是她正在进行的绘画创作。

雕塑出身的汪正虹,现任中国美术学院金工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她曾在比利时学习当代艺术首饰和金工,试图通过创作搭建“雕塑”和“当代艺术首饰”之间的桥梁,作品融合了雕塑、绘画、编织和金工。

今年3月,相识多年的好友王克震打了一通电话邀请她以“花园”主题创作。平时喜欢童话故事的汪正虹,脑海中浮现了一个梦境里的花园,对她而言,花园既是孩童对美好世界期待的幻想,也是成人跳脱于繁忙琐碎生活之外的“异托邦”。

“经历三年疫情,我对花园、对大门的想象都跟以前很不一样,更多的是心境变化。”多年来她一直积极将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带到欧洲各地美术馆做巡展,内心充满鲜明活泼的能量,当时的“大门”是敞开的,放眼望去是欢快愉悦的风景。

近期,她的创作更关注世代变迁、社会深度和人的价值。沉重是后疫情时代的底色,“世界变了,我们尝试推开大门,当然还是有憧憬,但多了一种不确定性。”心境转变也体现在这次的参展的两件作品中。

汪正虹,《穿过花园的大门1》

胸针,材质:925银、棉线、木板

汪正虹,《穿过花园的大门2》

胸针,材质:925银、棉线、木板

《穿过花园的大门 1》由两组椭圆盘和斗形框组成,黄色代表阳光,通透的椭圆面,和充满韵律感的悬浮线条,被编织成一个交错的“异托邦”。深灰色的斗形框,正是指向纵深的大门。《穿过花园的大门 2》选择白色,代表了真空环境下的苍白。“雕塑是装在空间里的首饰,首饰是身体可佩戴的雕塑。”汪正虹希望通过门的符号,引发观众跨越现实边缘,探索另外一个世界。

诺曼·切瑞(Norman Cherry),英国

《海洋的礼物1》胸针

材质:海滩组合物,包括塑料、纤维、磁性紧固件。

当代首饰除了贵金属的传统材料,也有非传统的材料,如金属、矿物,纤维、织物、再生塑料、木材、玻璃等。

诺曼·切瑞的《海洋的礼物》系列胸针,是他在疫情居家期间实验而来的作品。当时,他决定不使用任何新的金属或其他材料,就用工作室里那些四处收集的材料。

自称是“囤积狂人”的他,经常在海滩上捡各种漂浮物、浮木、破损的家具、废弃的渔网和衣服边角料。借着这次的命题创作,刚好可以没有压力地去跟这些材料玩耍,最终创作出3件系列作品。

诺曼·切瑞(Norman Cherry),英国

《海洋的礼物2》胸针

材质:海滩组合物,包括塑料、纤维、磁性紧固件。

“其中一件作品让我想起了我最喜欢的植物——鸢尾,俗称海冬青,我在花园里种了好几种。”诺曼·切瑞决定用标准园艺取名的方式:植物的拉丁名+发现者或培育者名字,为作品命名––《Gift of the Sea: Pseudoer yngium Normani》。

部分参展艺术家群像,从左往右依次为:许晨茜、YDMD 时翀、宁晓莉、郭新、房佳、李桑、倪献鸥。

当代首饰承载着文化和艺术的历史缩影,“穿越花园之门”的参展艺术家由高等教育体系的教师和独立艺术家组成,囊括当下有代表性的不同代际的设计师,这种新颖的造物尝试为首饰创作带来了多元的解读和审美。

DECO在展览现场邀请到7位中国艺术家跟我们分享各自的创作故事,并为每一位艺术家和他们“可佩戴花园”拍下肖像大片。

郭新与其作品《观.景2》:胸针,材质为珍珠、硅化木

身为上海美术学院首饰工作室创办人,多年来郭新培养出许多年轻的首饰艺术家、设计师,拥有非常丰富的策展经验,她致力于推广当代首饰的概念,在自己的创作中焕新传统手工艺。

她的首饰作品大部分和自然题材相关,此次参展的作品《观.景》系列是可佩戴的园林造景。“我希望在首饰里做出中国园林的感觉,从第一件到第三件,制作时间跨度三年。”

郭新的工作室外面种有一片杜鹃花,她用作品表达花开花谢的生命感悟。《观.景》系列中,浇铸树枝,保留枝桠的自然姿态,简约的外框线条勾勒出江南园林花窗的形,借景观园,巧妙利用硅化木,淡褐色的木纹十分古拙,唤起山水画的意象之美,幽深重叠,雅致而充满层次感。

李桑与其作品《观.溯 戒指3》,材质为925银、碧玺、沙弗莱、葡萄石、紫水晶

李桑现任教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近年来她致力研究传统花丝工艺在当代首饰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观·溯》系列对她而言是一套“小景”,包括多个耳饰、戒指,精巧而优雅。最初的灵感来源于她在草地上陪儿子玩的时候,发现一朵努力生长的小小花,单薄的花瓣泛着荧光黄的明媚。

“花园里有很多显而易见的植物,但我想用金属把不易被关注或发现的生命体,如小花、小果的样貌保留下来,用浇铸,花丝镶嵌的工艺呈现,记录微小生命的存在和平凡中的光彩。”

她着手在花园里“寻宝”,例如,她拾捡起枯干的、被鸟啄过的香料果子,浇筑了几十个,最终选取了有经络和孔洞的做成一对不对称耳饰。《观·溯》系列作品中点缀着沙弗莱、石榴石、拉长石、紫水晶、葡萄石和珍珠,为含蓄的银饰带来明亮色彩。

倪献鸥与其作品《繁花》:胸针,材质为银、不锈钢

倪献鸥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也是德国慕尼黑美术学院访问学者,她的作品通过传统金属錾刻和锻造工艺来探索生命永恒之美,流动着东方意蕴。

《繁花》系列表现异化的花、叶、果,灵感来自她对植物自然生长状态的探索,枯萎凋零的花草被锻锤出一花一木的安逸之姿,从视觉上改变我们对金属冰冷、坚硬质感的认知,让人觉得这些卷曲的花叶是柔软的,甚至会让人想去触摸的,在静谧中引发禅思。

“每一种形态是生命曾经鲜活过的痕迹,是宇宙万物最终生命形态的终结,在它们化为尘土之后,转化为另外的生命形态得以长存。我把原生态别具的微妙的质感化为金属表面的视觉及触觉质感,微妙的变化正是生命的过程特质,以此表达我对世间万物不完美的尊重。”

宁晓莉与其作品《虚·影1》:胸针,材质为陶瓷、银

宁晓莉任教于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首饰设计专业,并在上海设立个人首饰工作室。她从2003年开始创作陶瓷首饰,宁晓莉一直致力于陶瓷艺术首饰的创作,将金属与陶瓷材质结合,将陶瓷温润如玉和金属的冰冷坚硬碰撞出新的姿态。

在作品的题材上她一直以中国君子文化中颂扬的植物梅、兰、竹、菊等为主题,在她眼中,文人智慧与哲学体现在一首诗、一幅画中,一片叶子、一朵凋零的花、一拳顽石之中。

参展作品《虚·影》灵动清丽,陶瓷部分以兰花为原型,杂糅了自然界的花卉线条。陶瓷经过5-6次的烧制,空心的瓷胎被烧出了如玉的质感,日常佩戴中诗意跃然于襟上。淡雅莹润的花苞被细密的叶片包裹,正待开放的枝头俏,逸趣又可爱。

许晨茜与其作品《Coming and going 1》和绘画作品《Vapour of the elsewhere》

脸颊蹭擦着淡蓝和银色晕开的眼影,许晨茜当天化着这样的妆面来到我们面前:“前段时间我去瀑布玩,雾气笼罩的山太美,我就把蓝色扑在脸上。”抽象妆容也是她持续进行的行为艺术之一。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许晨茜的实践遍及绘画、平面艺术、首饰、摄影和行为艺术。

参展的三枚珐琅项链和胸针《Coming and going》系列使用了很薄的钢作为基底,在高温烧制后,珐琅因为钢的变形而碎裂,这是她喜欢的小“事故“,在反复的“事故”发生和重新烧制后,凝结出闪亮的结晶好比抽象的花。

她的作品形式各异,内核统一,项链与今年的绘画作品《Vapour of the elsewhere》对照观看,都是蓝与绿的变奏,色彩和线条在风景中流动,构成她心灵的岬⻆:“坚硬与柔软、强烈与放松、饱和与稀疏、空与满的游戏,所有这些都在流动的审美相遇中发生变化和融合。”

时翀与其作品《盯住后为他人佩戴》,材料为铝合金、通电装置

YDMD是“有的没的”的缩写,用另一种实验的方式对首饰创作投以戏谑与幽默,在深思熟虑中天马行空。YDMD关于首饰设计的外围采取三个策略:文字、图像和场域,创立人之一时翀,现任教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首饰金工工作室。2009年开始从事首饰设计。用时翀的话说,YDMD的创作方法是“双向驱动”,即成员的兴趣领域和首饰媒介向彼此靠拢的地方:“像谈恋爱一样,两只手慢慢就拉起来了。”

这次的参展作品是观念先行的图像实验:巴洛克风格的黑色底板上,一串抽象的项链亮着光,人们在作品前盯住图像片刻,尽快去看旁边的人,借助视觉暂留为对方“戴上”虚拟项链。

时翀认为,首饰需要迁就人的行为,希望围绕首饰而发生一些行为,通过解构人对首饰的既定理解,拉长人与首饰之间的交互关系。

房佳与其作品《麻“花”》:胸针,材质为银、麻绳

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对各种媒介、材料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感兴趣。房佳在研究生时期创作过很多与声音相关的作品,通过“听”这个动作与首饰发生关联,探索声音在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在她创作的概念化音乐中,我们可以听到戒指擦过桌面,碰到水杯,掉落地面以及擦过衣服的声音。

面对这次展览的“花园”命题,她反其道而行之,不是用材料模拟花园,而是用植物的再造物“麻绳”表现自己对“花园”的理解。作品《麻花》中,一段白色麻绳穿过一枚银戒指,戒指被做成中间收紧,两端外扩的花束模样。当你戴上戒指,将麻绳的另一端递给对方的行为,犹如赠人鲜花的模仿和复现。

💍🎨👩‍🎨

除了以上介绍的艺术家,还有更多精彩的作品在展览现场,欢迎来逛花园。

曹毕飞,《木棉花》

胸针,材质:垃圾桶里的铜碎片,黄铜丝,不锈钢针,彩色铅笔

张凡,《衍异》

项链,材质:珍珠、紫铜鎏银、鎏金

杨晶,《我不是花瓶 1》

项链,材质:黄铜,棉线

胡俊,《花码系列》

胸针,材质:尼龙、银、钢丝

任俊颖,《花间住1》

胸针,材质:银

戴翔,《秋叶 2》

胸针,材质:木材,岩彩,不锈钢丝,木皮

张小川,《蚁泉》

戒指,材质:925银(表面电镀处理),水晶玻璃

关欣,《平面国-VI》

胸针,材质:氧化银,不锈钢针

刘骁,《身体花园:景墙》

胸针,材质:黄铜、钢、电子元器件

程之璐,《不存在的植物》

类型:数字媒体技术作品

(依首字母排序)

展览名称:

上海当代首饰展:

《Through the Garden Gate》

展览时间:

2023年5月12日-7月11日

10:00-17:00(周二至周日)

展览地点:

得丘礼享谷艺术区·之间创意

(上海闵行区申富路788号)

逛完这场“花园”里的当代首饰展,欢迎跟我们分享最喜欢的一件作品。DECO将选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刊。

监制 | Tango

摄影 | Simon 采访、文 | 流星

新媒体编辑 | 徐懿

设计 | Freda 助理 | 陈忻蔚、 王婧妤

部分图源 | 上海当代首饰展官方

本文为《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投稿,请联系留言获取转载、投稿方式。

画廊周北京,15位艺术家作品现身798户外空间

王克震:搓5000颗银子做“饭碗”的人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