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民族服饰,云南人穿在身上的文化

民族服饰,云南人穿在身上的文化

——选自云南民族文物精品图录《民族服装配饰》

本文共计2417 |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图为:瑶族“道公”服(西畴县)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云南各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的民族服饰文化,便是其中一枝耀眼的奇葩。

民族服饰是材质、形制、色彩、纹样、工艺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民族审美观念和制作工艺水平的浓缩。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凝结了各民族的勤劳与才智,反映了各民族的习尚信仰与审美情趣,也烙下了特定时代的印迹。

今天跟小编一起,了解一下云南的民族服饰文化吧!

服饰原料

动物原料

云南的少数民族中,有的民族直接使用野生或家养动物皮毛制成服装面料,有的以动物的丝、毛纤维纺织、擀制成服装面料。尤以氐羌系的民族使用最为普遍。

回族麂皮褂 鲁甸县

植物原料

“着树衣叶”是对先民衣装的一种描述,据史籍记载,许多民族都曾有以树叶、树皮制衣的历史。有的民族取植物纤维编织、纺织成服装面料。山区民族多用麻布,坝区民族以棉布为主。

哈尼族棕皮衣 元江县

金属原料

云南的民族十分重视身体的装饰,饰品遍布全身。绝大多数民族都使用金属加工的饰品,尤以银饰品最为突出。由于金、银数量不多,价格昂贵,不是人人可以拥有,近现代以来,多以铜、铝作为金、银的替代品,锡主要用于合金饰品加工。

傣族心形花卉双鱼纹珐琅银发夹

无机原料

无机原料包括天然材料以及人工材料。以藏族使用最为普遍,这与其信仰和生产方式有关。藏族饰品大多价值不菲,数万元、数十万元,甚至达百万元以上。

藏族镶珊瑚松石银护身闸

有机原料

有机原料在许多民族中都有使用。景颇族祭师“脑双”头冠装点犀鸟头啄、孔雀羽毛,彝族祭师“毕摩”帽上悬挂鹰爪,佤族以动物骨骼制作腰带饰牌,彝族喜以贝壳、薏苡籽缝缀在衣物上。

景颇族“脑双”服

服装形制

云南民族服装形制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仅彝族服饰就有上百种之多。

彝族火草褂 武定县

男子服装相对比较简单,上穿对襟(斜襟)衣,下着裤装是基本样式。有的民族穿着坎肩,有的民族穿着长袍,个别民族穿着披裹式服装。女子服装的形制则丰富得多。

彝族女服 元谋县

彝族女盛装 永仁县

制作工艺

云南民族服饰制作工艺极为丰富,大多保持着手工操作的传统。各种工艺手法的巧妙运用,给造型简练的服装带来了节奏上的变化,产生了赏心悦目的效果。

初级简单的加工方式

树皮布的加工。先剥取树皮,经反复浸泡、捶打、清洗、晾晒、揉搓,除去杂质,再进行简单缝纫制成衣物。

傣族树皮衣 勐腊县

动物皮毛的加工。有的民族直接以动物皮毛鞣制加工成皮披、皮褂、挎包等。有的民族取动物毛纤维捻揉、擀制成披毡,彝族的披毡较为典型。

彝族羊皮褂 大姚县

进一步的加工方式

编织。中国的编织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云南各民族妇女大都擅长编织,取植物纤维编结成挎包,或纺(捻)线编织成腰带、刀带等装饰物。

纺织。编织的发展,促进了纺织的产生。云南各民族妇女大多精于纺织,至今仍留存着从纺轮到各类纺车,从踞织机到水平织机各种类型的手工纺织机具,是研究人类纺织衍变发展史的活素材。踞织机,即通常所说的腰织机,是原始的织造机具,为后来各种织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踞织机在云南有久远的历史,至今,很多民族仍使用此类织机,只是有了不同程度上的改进。斜织机和水平织机都属木架织机,有比较完整的送经、卷布系统,有的甚至出现了跑梭、提花装置,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织造效率和质量。

印染。印染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大多仍保留着手工操作的传统,历久而不衰。云南民族印染可分为单色印染与花色印染两大体系。单色印染以蓝靛印染最负盛名,花色印染以扎染和蜡染使用较为普遍。几种花色印染均属机械防染法。扎染又称扎缬、绞缬,是中国传统的染色技艺。其制作工艺是把布料按照设计意图,将需显示花纹的部位用线缝缠、捆扎、打结,形成一个个有褶皱的疙瘩,投入染缸反复染色、漂洗、晾晒,最后拆去缝线。蜡染又称蜡缬,是用石蜡、蜂蜡、虫白蜡等作为防染材料,以蜡刀蘸取熔化的蜡液,在需显示花纹的部位进行描绘,再行染色、脱蜡。浆染的使用面较窄,防染剂是面糊,染液多为红色,纹饰多见传统吉祥纹样,花毡有防潮保暖的作用。

彝族蜡染衣 麻栗坡县

刺绣。在云南民族中,不乏刺绣精品行世,大部分民族都擅长刺绣,服装刺绣既能起到装饰美化作用,还能增加绣品的耐磨度,体现了装饰与实用的完美统一。刺绣作品的表现特质取决于针法的选择和运用,不同的针法,产生出不同的艺术效果。由于各民族审美情趣不同,选取的针法、色调、纹样也不尽相同,各具特色,独具风采。彝族、白族、壮族刺绣,往往是多种针法并用,绣技灵活多变,设色主调鲜明,繁而不杂,有的明艳瑰丽,有的庄重素雅。纹样题材既保留本民族传统,又注意吸收兄弟民族之长。傣族刺绣,偏爱平绣、贴布圈金(银)绣、连物绣等针法,不仅用于给衣装增光添彩,还用来表达宗教情感,装点佛寺佛堂。

砑光。砑光指用锤击、碾压、滚压等方法对织物进行再加工,使织物纤维更加紧密,得到光洁挺括的外观。有的民族还在织物上涂刷米浆或白芨水,再进行砑光处理,增加织物的光洁度,获得发亮的织物,俗称“亮布”。

打褶。打褶就是在裙子或围裙上制作竖形褶皱。主要在穿(系)百褶裙(围裙)的民族中使用,如苗族、壮族、布依族、彝族、普米族、傈僳族、纳西族、哈尼族等。

饰品加工

云南民族十分重视身体的装饰,以饰品美化身体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已懂得用饰品美化身体。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饰品的材质不断丰富,工艺也日渐精湛。

哈尼族镶铝泡料珠笋壳帽

银器加工业遍及云南各地,以阿昌族、白族最为著名。至今,银器加工的整套工艺流程仍保留着手工操作的传统。

阿昌族银器以刀具最具代表性,陇川县户撒乡盛产刀具,户撒刀有“柔可绕指,剁铁如泥”之美誉,大多配以镌刻精美图案的银制刀柄和刀鞘,既是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又是服装配饰,还可作为装饰工艺品。

阿昌族户撒刀

鹤庆县新华村是著名的白族银匠村,几乎“家家有手艺,户户是工厂”,成为展示传统银器制作工艺的民俗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了现代审美,产品日新月异。

白族铜银合金龙头手镯

多民族的云南是服饰文化的宝库,各民族意蕴深厚、绚丽纷繁的服饰,丰富多样的服饰工艺技术,映照着各民族多姿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体现了高原民族独具魅力的审美趋向,折射出各民族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但是,在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保护、抢救等问题,传统习俗不断被淡化,作为民族形象重要特征的服饰,有逐渐减退、消亡之势,亟待进一步去挖掘和珍视。

·云南民族文物精品图录·

《民族服装配饰》

主编:谢沫华 起国庆 杨莉

责任编辑:张力山

出品:云南人民出版社新媒体设计中心

作者:杨莉

编辑:张文俊(实习)

排版:张丽园

校对:李 爽

初审:张益珲

复审:马 滨

终审:段兴民

微信视频号

微信公众号

有赞微商城

抖音号:ynrmxmt

- 投稿邮箱 -

318674380@qq.com

mikeronaldowen@dingtalk.com

账号运营:新媒体设计中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