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六年时光
在北航的艺术设计领域深耕
以 创意为笔
架起中泰文化的 对话之桥
从国际文化节的视觉设计
到藏族吉祥八宝的现代演绎
从新疆采风创作
到意大利跨文化项目
她的作品始终聚焦
文化传承与创新
斩获 中国美术协会收藏
“挑战杯”银奖等多项荣誉
她的故事
是设计与文化碰撞的火花
更是青年一代
推动 文明互鉴的生动缩影
她,是来自泰国的北航留学生
陈鸿苗
(Ratjirot Pachsita)
初心之源:血脉里的文化共鸣
我是陈鸿苗(RATJIROT PACHSITA),一个在 中泰文化交织环境中成长的女孩。母亲的潮汕血脉让我自幼浸润于“营老爷”“英歌舞”的烟火气中,父亲传承的泰式礼佛仪式则赋予我另一重文化视角。
高中时执笔绘画的偶然尝试,竟让我发现两种文化在纹样与色彩中的共鸣——潮汕木雕的镂空曲线与泰式庙宇的鎏金浮雕,仿佛天然的设计语言密码。这份对 美学交融的痴迷,驱使我跨越山海,踏上 北航艺术设计学的求学之路。
陈鸿苗在第九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文化节
选择中国,不仅因为这里是母亲的故乡,更因其蓬勃的创新活力。北京这座传统与现代交织的都市,为文化设计提 供了无限可能。而 北航严谨的学术氛围与国际化视野,让我坚信这片沃土能滋养出兼具人文温度与专业深度的 设计思维。
北航淬炼:从理论到实践的蜕变
初入北航,《品牌形象设计》《设计思维与实践》等课程更新了我对设计的认知。老师们反复强调“ 设计要服务于人”,即设计不能脱离人的实际需求和体验,而是要以人为本,创造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作品。
在与师兄师姐们的交流中,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将设计融入到不同的领域:有的专注于可持续设计,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有的投身于公益项目,用设计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有的通过创新设计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最初对设计的小小兴趣逐渐生根发芽,并找到了宏大的成长方向:我梦想着能够像他们一样, 成为一名有温度、有责任感、能够为社会带来积极影响的设计师。
陈鸿苗为北航国际文化节设计的部分作品
校园里的实践更让我看见设计的 跨文化力量。作为两届北航国际文化节设计组长,我带领团队完成了400余件作品。设计泰国展位时,将泰式庙宇的金色纹样与青花瓷的蓝白美学交织,再缀以北航的航天元素。活动当天,不同肤色的师生驻足讨论海报中的文化元素,那一刻我深刻意识到设计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深远作用——它不仅是一种视觉呈现,更是一种情感的桥梁,能 让文化的精髓穿越语言的障碍,被更多人理解和喜爱。
陈鸿苗在第八届北航国际文化节
持续创新:在探索中坚定信念
将创意设计的专业知识付诸实践的经历促使我开始思考: 该如何通过设计讲述属于文化的故事?带着这种思考,我开始积极地抓住各种文化交流机会,探索答案。
在“一带一路”新疆采风中,火焰山的赭红岩壁与石河子桃园的绿意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油画 《火焰山的传说》用抽象笔触重构神话意象, 《石河子的蟠桃》则以细腻笔触定格果农笑纹。当作品被中国美术协会收藏时,我更加确信: 设计的生命力源于对土地的丈量。
《火焰山传说》
《石河子的蟠桃》
我的本科毕业设计聚焦 藏族吉祥八宝。作为深受佛教文化影响的泰国人,我着迷于各类佛教元素的哲学意涵。通过三个月的田野调查,我将八种佛教符号和意向转化为兼具民族特色与现代感的IP形象,传统纹样在当代设计中重获新生。这次实践让我明白: 文化传承不是复刻标本,而是激活基因。
陈鸿苗与她的本科毕业设计合影
研究生阶段,在“挑战杯”门头沟农产品文创项目中,我们团队将京剧艺术融入包装设计,让百年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最终收获银奖。荣誉背后,是 设计赋能传统文化的又一次验证。 参加意大利圣安娜大学暑期学校时,我在其中一个中西文化融合设计项目中设计的宣传手册,巧妙地融合了中西方的文化元素, 让两种文化在设计中交相辉映。
陈鸿苗参加“青创北京”2024年“挑战杯”比赛
这些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设计的力量——它不仅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更是一种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通用语言。设计不仅能传递信息,更能触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引发共鸣与情感连接。这种力量让我更加坚定了未来的方向—— 通过文化创意设计讲述中国的故事,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以笔为舟:做文明互鉴的摆渡人
文化是一座桥梁,而 设计则是沟通世界的语言。我希望通过创意赋予文化新的生命力,让 中国传统文化在 中外交流中焕发独特的魅力。北航的求学生涯不仅让我在专业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知识,更让我深刻领悟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教会我以设计者的身份思考文明对话的深层逻辑。 那些在国际文化节上引发共鸣的纹样、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活力的京剧脸谱、在跨文化课堂里激荡灵感的图册,都是设计作为“世界语言”的生动注脚。
陈鸿苗参加意大利圣安娜大学暑期学校
这段求学旅程充满热忱与努力的旅程,已成为我生命中难以忘怀的篇章。感谢北航的师长们,他们以无私的教导和持续的鼓励,引导我不断突破自我、探索创新,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将始终引领我前行。 未来我将秉持初心与感恩,用文化创意设计讲述更多中国故事,将个人的努力融入文化交流的使命中,为推动中外文化互鉴贡献自己的力量,绘制属于我的青春篇章!
导师寄语
陈鸿苗的硕士导师是北航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王可教授,主要从事视觉传达、信息艺术与人类学的跨界研究。于《美术研究》等核心期刊和报刊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著有《虚拟艺术的人类学阐释》《动画概论》等9部专著和教材、5部译著。《云雨》《佛》等多部艺术作品入选国际重要展赛,并被国家画院、巴西圣保罗艺术中心等国内外美术馆和艺术机构收藏。
“
陈鸿苗是一位身上流淌着中泰两国血液的、具有跨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她中文流利、思维敏捷,热爱中国文化。她在努力运用自己所学所长,从艺术元素中探寻 “中泰一家亲”的文化基因。 经过在北航6年的求学生涯,愿她用自己散发的光芒,为中泰两国文化交流作出新贡献。
”
陈鸿苗的设计之旅始终贯穿着
对 文化根脉的追寻
与对创新表达的探索
她以中泰双重文化基因为锚点
用视觉语言打破地域边界
让传统符号在现代语境中 焕发新生
从北航校园到国际舞台
从纹样解构到文明互鉴
青年设计师用 笔尖的温度
勾勒出一幅
跨越山海的文化长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