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造业回流:一件T恤的背后,是理想还是笑话?

但别急着欢呼,这事儿细想起来有点意思——甚至有点讽刺。

12.98美元的售价,乍一看挺亲民,但你知道吗?这件T恤的布料是从中国进口的,缝纫机也是中国制造,甚至连工人都是国外师傅培训出来的。换句话说,这所谓的美国制造,其实是个拼装货,真正的美国元素可能只有工厂的地理位置和工人的国籍。这就像你点了一份纯正美式汉堡,结果发现牛肉是澳洲的,面包是法国的,连番茄酱都是墨西哥的——你还觉得它美式吗?

再说生产成本。美国的人工成本有多高,大家心里都有数。评论区有人提到,工人都是上了年纪的,一天做不了几件。这不是夸张,而是现实。美国的制衣厂,效率和成本根本没法跟东南亚那些国家比。12.98美元的售价,连工人工资的一半都不够,靠政府补贴才能勉强维持生产。这就像你开了一家餐馆,每卖一份套餐亏十块,但政府给你补二十块——你能说这餐馆有竞争力吗?

有人会说,这不挺好的吗?增加就业岗位,社会安定了。没错,补贴确实能让一些人有工作,但问题是,这种模式能持续多久?美国政府不可能无限制地烧钱补贴制造业,而一旦补贴停止,这些工厂还能撑得住吗?这就像给病人打强心针,短期内看着精神了,但长期治不了病根。

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美国制造业回流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有人说这是为了改善经济结构,有人说是为了减少对外依赖,但说实话,生产一件T恤真的能解决这些问题吗?美国的优势从来不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在高科技、高附加值领域。你让一个擅长造芯片的国家去造衬衫,这不是浪费资源吗?白宫可能觉得自己赢了,但实际上,这更像是零元购变成了低价购,本质没变。

咱也不能一味唱衰。美国制造业回流确实有它的积极意义,比如让一些福建人在美国设立了制衣厂,赚了不少钱;比如让一些人重新认识到制造业的重要性。但这些都是局部的、短期的好处,无法掩盖整体的尴尬。就像评论区有人说的,贱卖家庭资源打压孩子收入的做法,这个家还有发展指望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抢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