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美瑞士正式会谈前,美国主动让步!
副总统万斯明确表明,不会在会谈中以台湾问题作为交易筹码。
美方的这连串表态动作,充分说明了特朗普政府关税问题上已经无牌可打了!
“隔空喊话”
白宫那边,似乎急着给会谈造势,放了不少“软话”。比如,对华强硬的代表人物彼得·纳瓦罗,这次去瑞士的名单上就没他。有观察家说,这是美国在调整策略的一个小注脚。
之前就是这类智囊瞎出主意,以为只要高举关税大棒,就能迫使中方妥协。结果呢?显然是高估了自己,也小看了中国的决心和抗压能力。
更实在的调整,体现在关税豁免上。美国财长贝森特在国会公开承认,正计划对部分从中国进口的“必需品”豁免关税,特别提到了婴儿座椅、摇篮这类母婴用品。要知道,这些东西之前曾被课以高达145%的惩罚性关税。
这也不是头一回,四月份,美国就已对部分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豁免了关税。现在豁免范围扩展到日用品,很难不让人将其与瑞士会谈联系起来。
驱动此举的,不光是营造谈判氛围的需要,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美国国内市场的现实压力:这些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在美国需求旺盛,有些品类甚至库存告急,短期内又找不到合适的替代品。市场规律这可是在直接打贸易保护主义的脸。
不仅如此,美国国务院官网也悄悄调整了涉台等所谓“国家与地区关系”页面的内容。紧接着,副总统万斯在华盛顿一个论坛上公开说,中美经贸谈判,“没有就台湾问题进行过战略交易的对话”,台湾问题不会是本轮谈判的筹码。
这套组合拳,像是想给中方递点“诚意”,试图缓和一下因贸易摩擦而高度紧张的双边关系。
然而,与这些看似柔软的姿态并存的,是特朗普政府一贯的口头强硬。他们依然坚称,就算谈,也不会首先考虑降关税,甚至暗示是中国更主动寻求对话。
这种口风上的不松动,与实际操作层面的急切形成鲜明对比,倒也符合其惯用的谈判策略:一边在舆论上占据高点,一边在现实利益面前悄然调转船头。
说到底,持续近一个月的关税战,对中美两国经济乃至全球供应链的稳定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尽管美方不愿承认,但其自身经济承受的损失与压力,恐怕已到了一个不得不寻求转圜的临界点。
特朗普政府在关税问题上,策略空间日益窘迫,手里能灵活调动的有效牌张已然不多。这种局面下,与中方重新接触,哪怕仅仅是“接触”,也总比僵持不下要好。
“台湾牌”虚晃一枪
万斯副总统特意把台湾问题拎出来单独表态,称美方不会在本轮谈判中通过打“台湾牌”来对中方施压,这番话的时机与背景尤为敏感。
就在几天前,美国众议院刚通过两项涉台法案,甚至公然对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所确认的国际共识,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提出质疑,这种举动无疑是对中国底线的严重挑衅。
彼时,外界普遍猜测,这或许是美方在关税问题上讨不到便宜,便企图在安全议题上动歪脑筋,为自己增加谈判筹码,同时也给中国制造麻烦。
万斯的表态,似乎是在回应这些猜测,意在告诉中国,美方不会轻易在台湾问题上越界,以免节外生枝,影响即将到来的瑞士经贸会谈。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华盛顿当前高度关注任何可能影响中美关系的议题动态,其急于同中国恢复对话的迫切心情溢于言表。
可是,美方在台湾问题上的承诺,究竟有多少分量?回顾历史,其言辞与实际行动时常相悖,出尔反尔的记录并不鲜见。
就在不久前,美国军舰还曾公然穿越台湾海峡,挑衅意味十足。特朗普上台以来,在台湾问题、南海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加剧紧张态势的行动,使得地区局势一度波谲云诡。
岛内一些“台独”分裂势力也愈发激进,甚至将中国大陆公开称为“境外敌对势力”,鼓噪“脱中入北”等分裂言论,企图挟洋自重。
谁知,当台湾当局真正向美国求购某些敏感的攻击性武器装备,如E-2D“先进鹰眼”预警机和MH-60R反潜直升机时,华盛顿方面又出人意料地予以了回绝。
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恰恰说明白宫对其所谓的“底线”有着清醒的认知,知道哪些是真正不能触碰的红线,哪些是可以用来虚张声势的筹码。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更不存在任何所谓的“战略交易”空间。中方在这个原则问题上,历来立场坚定,寸步不让。
美方试图“以台制华”,利用台湾问题作为杠杆,在经贸或其他领域向中方施压,这种盘算注定是徒劳的,不仅不可能得逞,反而会严重损害中美关系的基础。
是谁更需要这场谈判?
中方之所以在评估美方近期一系列表态后,决定同意在瑞士与之进行接触,其考量远不止于双边经贸层面。
这背后,既有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责任担当,也有对自由贸易体系的坚持。既关乎中国的国家利益,也体现了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应有的大国胸怀。中方愿意谈,展现的是解决问题的诚意,但这绝不意味着会在核心利益上做任何妥协。
此次瑞士会谈,核心议题将聚焦于关税等经贸摩擦。美国应该明白,无论是想通过关税讹诈极限施压,还是妄图操弄台湾议题作为筹码,都不可能迫使中方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中国的发展权,与台湾问题一样,都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不容侵犯。
当前美国政府在对华政策上,确实面临着诸多尴尬:关税战未能让中国屈服,自身经济却反受其累。试图全面遏制中国发展,却发现中国前进的步伐难以阻挡。在第一岛链内外的军事威慑,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这种种困境,或许正是促使其寻求对话的深层动因。
说到底,听其言,更要观其行。美方在涉台等敏感问题上作出的任何表态,其真实性和持久性,都需要后续的实际行动来检验。这场瑞士会谈,或许能为紧张的中美关系带来一丝转机,但前路依旧复杂。
结语
美方若真想让会谈取得实质性成果,就必须拿出求人的基本诚意,摒弃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以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态度来处理分歧。
否则,再多的口头承诺,也只是镜花水月。这场博弈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方能否真正读懂中方的底线与善意,能否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
信息源:
环球网 2025-05-08 15:22商务部再回应中美经贸高层会谈。
万斯:美中没有就台湾问题进行战略交易谈判,腾讯新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