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上午,设计艺术学院“未来²”2025届本科毕业设计作品展在学校美术馆开幕,同期举行的还有“印苑艺韵·职梦起航”毕设-就业联动双选会。
▲ 设计艺术学院2025届本科毕业设计作品展开幕
“未来²”的提出,是设计艺术学院在数字智能时代背景下对未来教育、未来科技、未来社会的系统思考。寓意未来不仅是线性发展的延伸,更是以指数级想象力激发出的无限可能。展览邀请公众共同参与“未来”的生成逻辑与设计演算。每一件作品都如同一道变量,在无限趋近的社会现实中给出属于设计艺术的独特答案。
▲ 展览现场
设计艺术学院坚持“艺工融合”人才培养理念,聚焦“文化传承、智能设计、绿色创新”三大方向,展出来自视觉传达设计、绘画、工业设计、艺术与科技四个本科专业的109件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览内容紧扣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现实议题,持续推动专业建设与时代主题深度结合,充分体现了北印设计与社会责任的结合——让青年学生在艺术表达中直面现实挑战,在技术探索中涵养人文精神。
▲ 师生参观展览
“未来从来不是被动抵达的终点,而是由无数个当下主动思考构建的未来起点。”设计艺术学院2025届本科毕业设计作品展,以思想为笔,以创意为墨,描绘出一幅青年设计力量与时代精神交汇的宏阔画卷。未来可期,方寸之间见天地,北印设计学子正以专业之光,在时空的坐标系中点亮属于他们的“未来²”。
▲ 精彩毕设作品
“印苑艺韵·职梦起航”毕设-就业联动双选会立足设计艺术学院学科特色,精准对接文化创意、数字媒体、视觉设计、印刷艺术等领域人才需求,充分满足毕业生职业发展需求。
▲ 双选会现场
部分优秀作品
“瓷都奇遇记”绘本创作设计探索
学生:黄嫣然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指导教师:夏小奇 高扬
《瓷都奇遇记》立体绘本采用瓷板印刷工艺制作封面,通过精巧的立体结构设计,生动展现景德镇的街道和陶瓷,孩子们翻开绘本就能直观感受瓷都的独特风貌和制瓷工艺的鲜活魅力,打破平面阅读的想象局限,让文化知识变得“触手可及”。翻翻页互动设计生动展示青花瓷、粉彩瓷等不同陶瓷种类。立体绘本自带的互动性与探索性,引导孩子动手翻开机关,深入了解陶瓷从泥料成型到釉色烧制的过程,将传统文化学习转化为充满惊喜的“发现之旅”。运用多层景层结构构建出雕瓷森林和彩瓷花园等立体陶瓷世界场景,并创新设计可立起的陶瓷杯结构,让儿童在翻动、抽拉等互动操作中沉浸式体验陶瓷艺术的魅力。
《厝角潮乡》书籍设计
学生:钟念恩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指导教师:张馥玫 蒋佳鸿
《厝角潮乡》通过对五行山墙“厝角头”式样语言的研究与再设计,探索其蕴含的文化价值与视觉表现方式,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并感受这一独特的民居艺术形式,同时尝试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设计语言,为潮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视角。本系列书采用具有不同的五行山墙“厝角头”的潮汕民居作为核心叙事框架,将书籍总内容分为五个主要的单元册,在类型以及在书页和书籍封面的展现分别对应金、木、水、火、土五种厝角头,并在视觉设计上赋予每种元素独特的色彩和统一的灰塑质感。
《洞见海洋》
学生:赵浩然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指导教师:夏小奇 高扬
《洞见海洋》是一部聚焦七种典型海洋生物的跨学科科普书籍,旨在通过视觉设计优化知识传播方式。书籍采用“时间拼图”与“生物档案”两种结构,横向呈现同一物种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认知演变,以打破传统线性叙述的局限,强调文化与科学的交织。视觉上,封面采用黑白手绘插图与镂空工艺,强化“洞见”概念,装帧方式为裸脊锁线,便于平铺阅读。图文结合、图表辅助的信息组织方式,既降低理解门槛,又提升阅读趣味,体现设计在知识传播中的整合与引导作用。
《好想睡觉》书籍设计
学生:蒋昺喆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指导教师:夏小奇 高扬
毕业设计「好想睡觉」是一组以“失眠”为主题的信息与图像编辑类书籍设计作品,共分为四册,分别聚焦于失眠症状、失眠群体的数据可视化以及治疗实践的图像记录。通过视觉叙事方式呈现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睡眠困扰,并试图以设计语言给予回应与安慰。在装帧上,四册书籍收纳于一个定制枕头制成的软性函套中,以具象的形式传达“入睡”的愿望,增强整体的代入感。在理性信息传递与感性情绪表达之间取得平衡,构建出一个沉浸式的阅读体验系统。
《李四光——信仰的力量》
学生:许欣悦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指导教师:刘馨元 张晨
《李四光——信仰的力量》通过五册协同体系构建多维叙事,融合地质学元素与书籍设计。以非线性时空结构突破传统线性叙事,通过拉页、色彩系统增强历史厚重感。锁线装订与分册联动机制实现功能与美学的平衡。将科学精神转化为视觉语言,为人文传记类书籍提供学科转译与创新叙事的实践范例。《本源》是核心传记正文、《年轮》是大事年表加上历史语境、《岩语》是岩石标本库、《思痕》是著作精选加上手稿复刻、《绘境》是李四光地质素描集。
《遛弯儿指南》书籍设计
学生:胡茜琳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指导教师:莫沁杰
本书针对三条北京可步行的游玩路线进行了详尽的规划,每本书涵盖七个地点。图片没有采用插画或摄影照片,而是用拼贴的方式,为书籍注入更多的活力。路牌小本内容为介绍信息和书籍信息,墙面大本为主题内容。书内所有涉及门票的地点均附门票插页,线上线下购买方式在门票的背面。所有涉及集章盖章的地点,盖章图案均附于硫酸纸上,半透明的效果在阅读时增加了更多层次感。为模拟老北京路牌采用了搪瓷铁皮材料,大本砖块封面为PVC磨砂贴,内页采用透明片,无光铜,环保纸,硫酸纸。
《探藓》书籍设计
学生:冯思程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指导教师:夏小奇 高扬
作品以苔藓为主题,讲述了中国范围内较为普遍的苔藓种类,旨在呼吁大家关注自然,从新的角度观察世界,提高对苔藓的关注和对生活的热爱。书中详细介绍了苔藓的分类、生长环境以及外貌特征。封面部分采用独特的岩石的质感,并且做了镂空处理,将 “探藓”二字藏匿洞中,读者从洞中向下寻找,契合了书名中的“探”字。苔藓则是由洞中向上逐渐延伸,并且向书脊部分不断生长,逐渐过渡到封底,增加书籍的整体性。图片部分采取插画的形式,采用素描线稿和色稿的组合方式,在保证苔藓本身的客观性的同时,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在插图部分增加了细节处理,采用仿真苔藓的材料进行装饰,增加书籍本身的苔藓质感,并在每个苔藓的最后部分补充了苔藓的真实照片,兼顾了书籍的科普性。
《网言》书籍设计
学生:刘念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指导教师:夏小奇 高扬
毕业设计作品《网言》是一部以中文互联网文化为研究对象的视觉档案类书籍设计创作,书籍聚焦呈现了2000年至2024年间流行的中文网络用语及相关图像,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生动、全方位的中文互联网文化档案和中文互联网文化的演变历程。 装帧设计上,采用类字典大小开本,旨在增强书籍的厚重感的同时让读者在翻阅过程中产生一种档案式的阅读体验,仿佛在翻阅一部互联网历史的“编年史”。书籍内文选用了80g的蒙肯纸,以二十四年年度流行色进行章节结构划分,同时在图像编排中大量使用留白,使得整体厚重的书籍在翻阅的过程中呈现简洁、轻盈视觉层次和流畅轻快的翻阅体验,让读者能够更轻松地沉浸互联网文化的视觉氛围中,在回顾中文互联网文化变迁的同时也能体验到这些变化背后的视觉与情感冲击。
《味蕾对对碰》书籍设计
学生:贺玉苡丹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指导教师:蒋佳鸿 张馥玫
香菜、辣椒、生姜是三种具争议性和分裂性的食物。喜欢和不喜欢这三种食物的人对其味道的描述截然不同。《味蕾对对碰》系列书籍通过视觉和排版实验对香菜、辣椒、生姜这极具两极分化口味的食材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背后复杂的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和文化与人类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隐藏在相反偏好背后的个人经验,对立的存在促使我们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从而鼓励我们超越黑白思维模式,探索一个更加细致入微和包容的认知框架。
《弦外西厢》
学生:何乐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指导教师:刘馨元 张晨
《弦外西厢》是以苏州评弹经典曲目《莺莺操琴》为创作蓝本的书籍设计作品,旨在通过视觉语言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转译。全书采用裸脊锁线与改良经折相结合的装帧形式,内页视觉系统围绕评弹“说、噱、弹、唱”四大核心要素展开,通过多维度设计语言的系统整合,为传统评弹赋予新活力。该作品构建起传统曲艺与当代阅读的对话桥梁,探索非遗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创新路径,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创新性设计实践参考。
《嗨!我知道你》
学生:窦茹洁
绘画专业
指导教师:姜连萌
近年来,焦虑情绪在我国成为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群体焦虑问题尤为严重。在此背景下,绘本《嗨!我知道你》用画面详细阐述了焦虑情绪,通过主人公小安与“它”从对抗到和解的过程,表达出治愈焦虑最好的方法不是对抗而是承认焦虑的存在,并与焦虑和解。该绘本将抽象焦虑具象化,细腻描绘其日常表现,助力人们感知、理解焦虑,找到和谐共处之法,为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探讨提供平台。
《器物无声》
学生:付晓琳
绘画专业
指导教师:牛明明
中国陶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湛的技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强烈的人文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价值、审美追求与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就与精神风采。艺术陶瓷在现代中国文化环境中,形成了一种更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创新系统,其包含的寓意性、装饰性得到了新的意义上的发挥,真正成为了一种以个性为前提的开放性艺术语言。中国传统陶瓷造型在工笔绘画中的平面化演绎,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深入分析传统陶瓷造型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绘画的表现手法,探讨工笔画的装饰性表现。
《悄悄告诉你》
学生:林恩
绘画专业
指导教师:刘阔 史河
有的时候,我觉得成长是件很安静的事情,那些小时候藏在口袋里的糖果、偷偷记在本子角落里的愿望,慢慢被时间带走。在这个总是太快、太吵的世界里,我画了一个顽皮的小男孩,他会悠闲地在浴缸里吹起满间泡泡,也会假装成一个小大人去指挥玩偶进行奏乐;他还会和猫咪联手,寻找盗窃奶酪的小偷,更会在光洁的墙上涂鸦天马行空的想象。《悄悄告诉你》是我为自己、也为每个曾经调皮、孤单、又充满想象力的孩子画的小故事,希望看见它的人,能够想起曾经那个小小的自己。
《我的快乐园》
学生:宋怡然
绘画专业
指导教师:李尤松
《我的快乐园》是一个强调人与城市共同成长的主题漫画,讲述主人公淘淘在快乐园中成长的温馨故事和城市的变化,通过成长故事来传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同时还通过复古玩具和游乐设施展现出怀旧美学。作品以手绘为主,运用儿童手法绘画语言,以不透明水彩和彩铅作为表现媒介。漫画中精心设计的拟声词气泡与手写体旁白,既保留了童趣视角的天真,又暗含着对“成长”这个永恒命题的诗意思考。
《舞韵遗珍》
学生:任子祎
绘画专业
指导教师:邓灿
作品以绘本的形式演绎中国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内容选用英歌舞、余杭滚灯、傩舞、鱼灯舞、舞狮、舞龙、水袖舞、孔雀舞、十八蝴蝶、火把舞十种非遗舞蹈,深入挖掘传统舞蹈的动作、服饰等元素,结合其历史背景与神话故事,分析其中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绘本结合画面分镜设计进行创作,展现非遗舞蹈的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
“筑星探梦”卫星科普展
学生:杨盛楠 张娴
艺术与科技专业
指导教师:任镤
本展厅致力打造一个沉浸式、互动化的卫星主题展厅,这里不仅传递知识,更是一场时空之旅——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诞生,到如今北斗导航、遥感观测、深空探测的辉煌成就,让观众在科技与艺术的交融中,感受中国卫星的壮阔征程。展厅展示卫星的发展历程、科学原理,配合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激发观者对中国卫星科技的兴趣,更好地去了解卫星。展厅以故事叙事配合交互体验,通过有温度的故事、可触碰的科技,让观众记住的不只是卫星的参数,更是背后那群人的执着与浪漫。
▲ 点击查看视频
流动的京韵
基于卡车式的北京民族音乐展演空间设计
学生:马云翔 赵翌钧
艺术与科技专业
指导教师:王硕
可移动式展览可以在不同城市甚至国家之间流动,将民族音乐带到更多的地方。这种形式突破了地理限制,使偏远地区和国际观众也有机会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从而扩大文化传播的广度。结合沉浸式体验和互动技术的可移动展览,能够吸引年轻群体的兴趣。通过创新的展示方式,例如多媒体演示和虚拟现实等技术,能使传统的民族音乐以现代化的形式呈现,拉近年轻人和传统文化的距离。这种展览不仅传播音乐本身,还能展示与音乐相关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帮助观众更全面地了解和认同本民族的文化遗产。
▲ 点击查看视频
秦始皇历史人物主题展
学生:李晓璇
艺术与科技专业
指导教师:郑春晖
“秦始皇历史人物主题展”按照历史脉络展示秦始皇一生中不同阶段的历史事件,讲述了秦始皇登基后广纳贤才,踏上统一六国之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国家,展示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展览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如互动滑轨屏幕、全息投影柜、互动投影等,将历史故事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呈现秦始皇的雄才伟略与辉煌成就,创造一个沉浸式的展览体验。
沙世界:探索沙子的奥秘与美丽科普展
学生:雷声 周俨
艺术与科技专业
指导教师:王喆
沙子在建筑、芯片制造、玻璃、乐器等众多领域有广泛应用,但沙子的采掘速度已超过自然恢复速度,沙资源危机来袭。在此背景下,本展览以多样化展示手段和交互体验,向公众普及有关沙子的科学知识,激发观众的求知欲,引导其关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展览是一个以沙元素为核心的科普展览,设有四个展厅,既有传统的展陈布局,又有创新的展陈方式。通过对沙漠与沙漠峡谷的空间氛围营造,让观众能更加沉浸式的、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展览所带来的知识与美感。
▲ 点击查看视频
“Adaptosync Saddle”
基于马匹舒适度的可调节马鞍
学生:李紫东
工业设计专业
指导教师:杨默涵
本项目将填补市场上高端个性化马鞍产品的空白,满足高端马术爱好者与专业骑手对高品质、个性化马鞍产品的需求,推动马鞍行业的创新和发展。避震设计能够显著提升骑手的骑乘舒适度,减少长时间骑乘对骑手臀部和背部的压力。在与骑手接触部分,坐垫材质柔软舒适,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吸湿性,以确保骑手在骑乘过程中保持干爽和舒适。在马鞍与马匹接触部分,通过设计实现马鞍宽度的灵活调节,以适应不同体型马匹,提升马匹的舒适度。
“苹”
学生:卢心怡
工业设计专业
指导教师:杨莉
本套产品设计以古代“四大神兽”原型为灵感,将现代香薰烛台的设计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烛台材料为苹果果渣+PHA可降解材料;香薰蜡烛为苹果果渣+蜂蜡制作。设计的核心目标在于:首先,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设计之中,以增强用户对废弃苹果回收利用的意识,并减少传统材料产品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其次,响应Z时代青年对高品质生活与“仪式感”的追求;最后,通过小家具的设计,为居家生活增添温馨与治愈感,使用户在身心放松的同时,体验到视觉、听觉和嗅觉的多重感官享受。
“妙尔”
满足年轻女性美甲需求的产品系统设计
学生:邱雪怡
工业设计方向
指导教师:胡明辉
本作品旨在设计一款面向年轻女性的创新美甲产品,集吸尘与照明功能为一体,融入AR技术与扫描技术并与APP联动,同时完成美甲工具台的造型设计。通过创新设计,解决传统美甲过程中粉尘污染、光线不佳以及美甲款式选择困扰等问题,提升美甲体验。产品不仅具备实用功能,还能借助科技手段为用户提供个性化、趣味化的美甲服务。同时,研究产品设计与制作过程中的技术、工艺难题并找到解决办法。以年轻女性的美甲需求为核心,运用用户体验设计和系统设计理念,进行美甲产品系统设计。
古典与潮流交织
勾勒千年文脉轮廓
谱写文化融合交响
美学与创意共舞
点燃灵感跃动之光
北印学子
执笔绘就未来可能
续写东方美学密码
铸就未来艺术诗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