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像给城市的排放源做‘CT扫描’。”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以下简称大气所)副研究员唐倩的比喻生动而贴切,“我们要揪出每一根‘血管’里的‘血栓’,让城市的‘呼吸’更顺畅。”
唐倩说的就是编制碳污融合清单。清单编制工作犹如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划开了全国88座重点城市、几十万家企业、多类污染源的“碳污病灶”。
2024年1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技术指南》)。这场覆盖重点区域的清单编制攻坚战,直面0.1微克级大气污染物治理与减污降碳协同的新挑战。
“一个源头说话”:数据背后的攻坚故事
“工作过程中有时感觉很崩溃。”参与清单编制的一名人员坦言,“但数据是减污降碳的‘地基’,必须夯实。”
为找到城市碳污数据的“同源靶点”,需要建立一套“碳污账本”。这套方法就是《技术指南》,“碳污账本”就是融合清单。为此,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组成的技术团队开启了一场“方法探索”之旅。
大气所所长雷宇解释说:“温室气体(碳)和大气污染物(污)排放清单编制本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技术体系,无论是排放源的分类分级、排放量的计算方法还是基础数据的主要来源,两个体系都有显著差异。这次方法探索的核心难点就在于如何以科学合理且技术可行的方式将两个独立体系有机统一起来。”
为了反映碳污排放同根同源特征,碳污融合清单技术团队(以下简称技术团队)梳理了数十万条数据,形成一致的碳污排放分类分级体系,包含4000多项排放源分类。
从电力热力源、工业源到移动源和油品储运销,从生活源、农业源到废弃物处理源,针对每一类排放源排放的每种污染物和温室气体,都要制定科学可行且符合管理需求的排放量计算方法。这对技术团队的知识储备提出了很高要求。
“比如,钢铁行业烧结工序、球团工序的污染物排放量怎么算?温室气体排放量怎么算?我们要提供相应的公式。”一名团队成员说,“在大气污染物核算统计方面,我们轻车熟路,但温室气体领域的核算统计,对我们来说就像新考题。”
为此,清单编制团队开启了“学霸模式”:案头堆满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编写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电脑里存着多个部委发布的技术规范,开展了无数次“头脑风暴”与实地调查……
为设计出准确高效的活动水平调查表,他们历时半年,调研几千个排放源,反复推敲不同源的排放特征和关键参数,将填报指标不断优化精简。
“这就像从‘模糊靶向’升级到‘精准狙击’。”雷宇解释道。
与数据较真,为了“箭无虚发”的治污政策
一座工业城市涉及的企业数量可达上万家,而每家企业都要“过筛子”,从生产工艺到治污设施,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
清单编制团队为何要这样“死磕”?
他们说,只有确保每个环节的微观数据真实准确,才能使集成后的宏观数据精准反映城市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以及碳污排放特征。
融合清单是一个精准到某个单元、某家企业、某条生产线的数据集成体系。编制过程不仅要求融合清单编制团队深入掌握排放源特性,更需开展大量繁琐复杂的基础性调研、校验工作。
说起今年工作的难点,技术团队成员介绍,挑战来自于各城市融合清单编制团队的“梯度差”,也就是各城市水平不一、经验和知识积累程度不同。
为提升《技术指南》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他们编制了配套的填报指南、要点解析等资料,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表述,确保各城市的编制团队、企业都能快速理解。
同时,一个由500余人组成的微信群成了“云端课堂”,技术团队成员24小时在线。有请教数据填报的,有咨询计算公式的,都需要技术团队成员一一作答。
一位成员笑着说:“已经快分不清上班、下班时间了。有时正哄孩子睡觉,手机一震,看到对方的问题比较紧急,就得摸黑回复。但每个及时回复的深夜,都是为清单上的小数点争取多一分的准确。”
这份执着换来了突破。目前,88座城市已基本完成清单编制工作,正在开展国家级审核。部分城市已经将成果用于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研究。
“现在轮到我们当‘数据侦探’了。”一位数据审核组成员笑着说。
数据审核组的“数据侦探”们拿着“放大镜”查验各地的清单:河北的钢铁产量与现有的行业统计数据是否吻合?山东的化工企业排放数据是否合理?每个数字都要经受多重验证。
“有时候感觉在较真。”一名审核组成员说,“但只有数据‘铁板钉钉’,治污政策才能‘箭无虚发’。”
他们说:“那些与数据较真的日夜教会我们,精益求精的精神终会凝成科学最锋利的刃。”
眼下,清单技术团队正紧锣密鼓地推进清单编制工作——不仅要为已覆盖城市“查漏补缺”,更要突破数据采集的盲区和堵点,找到未来更新融合清单时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和环节,进一步提升数据质量。
他们说,这88座城市不是全部,未来这张“碳污数据地图”也会扩容,逐步纳入部分非重点区域。这张正在生长的“碳污数据地图”,将勾勒出美丽中国的未来图景。
来源:中国环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