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俄军向第聂伯州发起进攻的消息传出时,乌克兰方面还未能做出任何公开声明,而泽连斯基却很快意识到——那本应该用来保护战场的2万枚美国反无人机导弹,竟然已经被送往了中东。说“支援迟到”都已经是轻描淡写,实际上,这意味着美国根本没有打算继续为乌克兰提供援助。可以毫不客气地说,美国选择了离开,连一句“保重”都没有留下。
这次俄罗斯进攻第聂伯州,绝非一场虚张声势的行动,而是一次真刀真枪的进攻,狠狠地向乌克兰的“心脏”刺去。战术上,第聂伯州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它实际上是乌克兰的战略命脉。作为乌克兰中部唯一能够连接南北的工业通道,第聂伯州是乌军后方补给、武器转运、弹药维护的关键枢纽。如果这里稳固,乌军在东部的防线仍有可能坚持住,尤其是在顿涅茨克的压力下,哈尔科夫也不至于全盘崩溃。但如果第聂伯州失守,整个乌东四地的战线将像切断水管的瞬间那样迅速干涸。
根据目前的情报,俄军第90坦克师绕过了奥列霍沃战区,沿着森林地带突破了新帕夫利夫卡外围,再沿T04-28方向进行侧翼攻击。这不仅仅是“侦察渗透”,而是一次精确的战略打击,显然是为了摧毁乌军的防御体系。
泽连斯基虽然聪明,但面对当前的局势,他的焦虑可想而知——他已经没有更多的办法了。更令人震惊的是,美国此时做了一件比“撤军”更加残酷的事:他们将原本承诺给乌克兰的2万枚反“见证者”无人机导弹,直接送往了中东。
这批导弹本应是乌美之间的重点军事援助项目,泽连斯基对此寄予了极大的希望,认为它们是阻挡俄罗斯自杀式无人机的关键,他甚至亲自表示,这批导弹对乌军的生死攸关。但最终,这些导弹被送往了远方的中东。特朗普团队对此的回应非常简洁:“中东需要它。”
中东确实急需这些导弹,但泽连斯基难道不需要吗?这不仅仅是导弹去向的问题,而是美国战略重点的转移。随着伊朗、以色列、红海以及叙利亚局势的复杂化,乌克兰的战场在美国眼中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
泽连斯基其实早就察觉到了这个变化。近几天,他的言辞已经显得更加柔和。虽然他依旧高喊“坚持到底”,但转身就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乌克兰愿意实现停火”的声明,无论是30天的临时停火,还是长期的和平,乌克兰都表示愿意接受。这并不是出于外交策略的灵活性,而是因为他已经知道,眼下坚持的意义越来越小。
过去几个月,泽连斯基还在欧美各国游说,身穿军绿色毛衣,充满“自由斗士”气质,强硬要求北约全面支持、增加军援、向美国索要更多的弹药。可今天,泽连斯基已经主动给特朗普送上台阶,表示支持他提出的停火建议。这种转变,显然不是因为外交上的巧妙布局,而是因为他已经无力支撑下去。
虽然乌克兰的前线依旧在燃烧,但这场战争已经不再是国家战略的体现,而更像是部队依旧在按照常规作战命令进行,而背后则没有足够的战略支持。前线在拼命燃烧,后方在迅速失血,高层在迷茫摇头,底层士兵纷纷逃离。泽连斯基深知,这场战争并非只是输了的问题,而是每多坚持一天,就意味着更多的损失。
最痛苦的现实是,美国根本没有打算陪伴乌克兰走到最后。这种局面,似曾相识。你可以在阿富汗的结局中看到今天乌克兰的影像——阿富汗政府还在坚持,但美军的C-17运输机已经早早飞走。而如今的美国,甚至连表面上的安慰都不再施舍。
你问:“为什么美军的导弹不给我们了?”美国的回答是:“中东优先。”你再问:“那乌克兰怎么办?”——这个问题没人回答。
如今的乌克兰,已经深陷在“无意义的坚持”之中。甚至即使泽连斯基明天宣布停火,美国也不可能因此向乌克兰表示感激。美国已经拿走了该拿的资源,也决定不再进一步投入。
那么,俄罗斯就这样赢了吗?当然不。普京的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目的是利用这一时机彻底摧毁乌克兰军队的“剩余战斗力”,迫使泽连斯基坐上谈判桌,但这个谈判桌上不铺红地毯,而是铺满了战争地图。
如今,俄军不仅仅在摧毁乌克兰的军事目标,他们还开始打击具有象征意义的地点——市政大楼、指挥所、雷达站、弹药库,甚至是媒体机构。这种行动不只是单纯的军事打击,更是一种战略上的羞辱——不仅要摧毁乌克兰的军队,还要摧毁他们的政治信心与国家象征。
最为关键的是,俄军发现了乌克兰高层的藏身之所——基辅的地下指挥系统,这些苏联时代遗留下来的防核掩体。这一发现就像是打开了另一个局面。过去,你无法打击高层,因为你不知道他们在哪里;但现在,你已经知道了他们的藏身之所,那么接下来的战术就包括了钻地弹、温压弹、定向燃烧弹的轮番轰炸。
这不再是简单的威慑,而是明确的预告。而现在,西方国家,除了德国还在强调“解除射程限制”,法英一方面嘴巴上抗议,一方面却在拖延交货,美国则明确表示:“我不再为你们站台,我要开始关注其他局势。”
美国的“其他局势”是中东、亚洲、能源和选举,而乌克兰,已经彻底不在美国的战略棋盘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