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你个问题啊,你有没有发现一件特别吊诡的事:
泡泡玛特,年入百亿,潮玩界的顶流公司,掌舵人王宁,居然只是个普通本科毕业生?而他手底下那帮高管,一个个北大硕士、海外名校、央媒记者出身,还有人当过农业银行独董。
我当时看到这个阵容直接愣了。
我就纳了闷了,这帮精英为什么愿意跟着一个学历不高、也没啥大厂履历的创业者干活?更何况,连一些投资人一开始都不太看好王宁,嫌他没背景、没光环、没大腿可抱。
那他到底靠啥,把这些人留在身边、还让公司越做越大?
我翻了下资料,顺便想了想这事。
先说个背景。泡泡玛特2010年成立,最早是做潮流玩具集合店,王宁自己就承认,那时候是拿着卖饮料的心态卖盲盒,根本没想那么多。但2015年左右开始转型,签下Molly后,泡泡玛特整个业务结构发生了变化,从一个零售商变成了IP运营商。听着抽象,其实就是从卖别人的货变成打造自己的角色,利润翻了倍不止。
到2020年上市时,市值一度冲到千亿港币。虽然现在市值缩水了不少,但人家还在稳稳赚钱。根据泡泡玛特2023年财报,全年营收58.1亿元,同比增长36.5%。海外业务也开始发力,2023年海外营收9.5亿,占比已经超过16%。
泡泡玛特不仅活下来了,还在拓展业务边界,搞出了自己的宇宙。
那回头看王宁,虽然学历普通,但他的核心竞争力根本不在学。我看了他接受采访的一段话,他说:这个行业变数太多了,你说你规划一个5年战略,那就是骗自己。他不是战略派,而是典型的场感型创业者,对消费趋势敏感,对产品节奏拿捏得准。
讲真,这种人,在大厂是不多的。大厂追求体系、模型、流程,但消费品很多时候靠的是直觉、是第一线的判断力。你得敢试错、敢砸钱、敢抢时机,这不是做PPT能解决的。
我还注意到个细节。王宁早期在新中关的泡泡玛特店铺,他几乎天天蹲店。有个当时去买娃娃的顾客说过,她记得一个戴眼镜的男的每次都在店里转,问你喜不喜欢某款、觉得价格贵不贵。后来才知道那是老板本人。
你说一个公司创始人能蹲一线这么久,这个态度本身就是差异化。他不是空降的管理者,他是从零开始试出来的产品人。
再看那些学历高、背景亮的高管,比如文德一(北大MBA)、司德(传媒大学本科+北大硕士)、何愚(南开+英国兰卡斯特硕士)、屠铮(芝加哥大学硕士)……说白了,他们是运营、金融、国际化的高手,是真正能把商业模型跑起来的人。
但问题来了,谁决定方向?谁拍板押注IP?谁判断哪个设计能爆?这些是王宁的活。
泡泡玛特早期做Molly,几乎就是孤注一掷。当时国内没人看好盲盒生意,认为这东西不稳定、没壁垒、玩玩而已。但他一看销量数据就知道这东西能干大,而且他果断砍掉一堆毛利低的SKU,all in自有IP。
你说,这是不是就是创始人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分工?一个敢想敢冲,一个稳中求进。王宁的厉害不是学历不如你还把你管了,而是他知道我不是最会管的人,但我知道谁适合来管。这才是大局观。
就像我朋友说的,他看了泡泡玛特的组织结构图,发现一个非常反常的现象:公司高管背景几乎无重合,说明王宁不是靠自己人脉找人的,而是业务推进过程中一个个补位找来的。这种结构说明啥?说明王宁不是拉圈子那种人,是实打实做事,谁有用就上谁。
这跟我们印象中的创业神话不太一样。很多公司创始人靠一拨老同学、老战友撑起来,圈子越封闭越稳定。但王宁这边像极了拼图式招聘,更难,但更讲究适配和信任。
还有一点我挺佩服的。他没什么创始人偶像包袱。泡泡玛特早期有段时间口碑下滑,因为有人吐槽盲盒重复率高、质量下降、抽不到限定款。别的老板会甩锅、会装没看见,他直接在直播里回应,说自己也抽不到,承认问题存在。你可以说这是公关话术,但能做到这一点的创始人,已经比一堆只会放话不解决问题的人靠谱多了。
所以你问我,为啥这些北大硕士、世界名校金融精英愿意跟一个普通本科打工?
我觉得答案反而很清楚。
因为他们清楚:这个人不是吹牛的。他能判断方向,能承担风险,也能承认问题。他不完美,但他真实。而且在泡泡玛特这个快速更迭的行业里,学历不等于判断,履历不等于适应力。
现在泡泡玛特还在发力海外市场,甚至在日本、韩国都开了店。我看公司招股书写着,他们要成为全球顶尖的潮玩IP公司。挺狂的一个目标,但也不是瞎说,毕竟他们已经靠Molly和Skullpanda打进了全球潮玩圈。
我就在想,如果这事成了,那王宁就不只是学历普通的成功者,他可能会是中国IP走出去的第一批实战派。
但话说回来,如果有一天他踩了坑,或者泡泡玛特不再火了,你说,那些背景闪耀的高管还会不会留下来?
这问题,比学历和履历,可能更现实。 #热问计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