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宗实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太祖不豫,遣中宫召上……及太祖大渐,问左右燕王来未?凡三问,无敢对者。”
这段话的意思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身体严重虚弱,命令宫中将军传召他的儿子朱棣进京。然而,在朱元璋即将去世的时候,他频繁询问左右:“燕王来了吗?”且连续三次发问,始终没有人敢作答。这一情节在《明太祖实录》中也有类似记载。
根据《明太宗实录》和《明太宗实录》的描述,朱元璋临终前确实有强烈的愿望见一见自己的第四个儿子——朱棣。甚至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不断地询问燕王是否已经到达。可惜的是,朱棣被自己的侄子朱允炆和权臣齐泰设计,通过一份伪造的圣旨,诱使他折返回自己的封地北京,未能赶到父亲的病榻前。
那么,朱元璋在临终前的确想要召见朱棣,他究竟有何目的呢?如果当时的想法真的如此,那么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考量?我们不禁要探讨,朱元璋是否真有意让朱棣继承皇位?又或者他希望借此与自己最像的儿子朱棣做最后的交谈和告别?
朱元璋作为历史上极少数草根出身的皇帝,用15年的时间从一个平民起家,一步步打下了自己的江山,最终坐上了帝位。战胜了元朝的蒙古大军和多起农民起义,夺取了国家的最高权力。可以说,朱元璋的历史之路就像是一个从零开始的“开局一个碗,升级全靠打”的传奇。他深知建立江山不易,但守江山更为艰难。因此,他非常早就将自己的长子朱标立为太子,并在教育上给予他极大的重视。为了让朱标能够成为一位称职的继承人,朱元璋特别请来了大儒宋濂为他辅佐教育,朱标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通读经典,才学出众。
朱标为人仁爱宽厚,在兄弟中威望极高。对于那些常常惹事的弟弟们,他总是充当调解人,避免他们受到父亲严厉的惩罚。朱标不仅学识渊博,且性格温和,这使得朱元璋对他寄予厚望,并多次在自己出征时将国事交给他处理,朱标的表现也一直让朱元璋感到非常满意。若按理说,他本应是明朝最理想的继承人,但天命弄人,朱标在38岁那年突然去世,给朱元璋带来了难以言表的痛苦。尤其是在他即将做出迁都西安的决定时,朱标却因病猝死,使得朱元璋痛失贤子,且身心大为衰弱。
朱标的去世直接让继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朱元璋再一次面对需要选择继承人的艰难抉择,而此时的继承规定也不容忽视。在当时的制度下,继承人的选定通常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将皇位传给正妻所生的长子。朱标作为马皇后的长子本应是理所当然的继承人,但他已经去世。接下来,如果皇后无子,则要从其他妃子的儿子中选出年长的为继承人;若皇帝无子嗣,则由年龄最接近的弟弟继位,明朝的嘉庆和崇祯均是如此继承皇位。
所以,朱元璋面对的选择是,要么选择马皇后的其他两个儿子朱樉、朱棡,要么选择朱标的两个儿子朱允炆、朱允熥。这些子嗣中,朱樉性格暴躁,常常与父亲发生冲突,而朱棡虽有军功,但性格残暴,不拘礼法,因此朱元璋并不考虑让这两位继承帝位。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夭,而他的二子朱允炆性格温和,尽管是吕氏所生,但依旧得到朱元璋的宠爱。
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朱元璋决定让孙子朱允炆继位,并赋予他皇长孙的身份,意图将来培养一个像朱标一样的接班人。然而,在继承权的安排中,朱元璋并未考虑将权力交给最像自己的朱棣。朱棣自幼便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成长,又在军队中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深得朱元璋的器重。朱元璋曾感慨地说,“我的孩子里,只有老四最像我。”
尽管如此,朱元璋并未将皇位继承的重担交给朱棣,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朱标去世时,朝廷中的文官多支持朱标,而武将多支持朱棣,朱元璋明白这意味着战后国家的需要是“守”而非“攻”;其次,朱棣作为四子,仍然在长幼排序之外,因此他并未成为首选继承人;再者,朱棣的生母据说是元朝的妃子,这也让朱元璋在心理上有所顾忌。虽然这只是流言,未必完全可信,但朱元璋的犹豫不决依然可见一斑。
不过,历史的车轮总是出乎意料。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依旧把希望寄托在朱允炆身上。为了确保朱允炆顺利继位,朱元璋开始了对权臣蓝玉等一批武勋集团的清洗,并开始分散兵权。然而,随着几位王子接连去世,朱棡的突然去世使得朱棣的军力更为强大,最终使得朱元璋不得不加速为孙子铺路。
就在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因身体不适开始调整军事布局,他向朱棣发出指令,要求他加强战备。与此同时,朱元璋开始为其孙子铺路,开始了自己与权臣的博弈。最终,朱棣在接到圣旨后,开始谨慎思考自己的位置和未来。面对父亲的信件以及突然加剧的局势,朱棣决定暂时停留在淮安,以便观察事态发展。
不久之后,朱元璋去世,建文帝即位。朱棣面对突如其来的局势,做出了进退两难的抉择,而正是朱允炆的处事之道,使得朱棣最终决定进京,开始了他后来的壮丽篇章。最终,朱棣凭借靖难之役成功篡位,成为了永乐帝。
这段历史充满了错综复杂的谋略和家庭的情感纠葛,无论我们如何分析和推测,历史留下的谜团仍然让后人不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