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印度被我国暴揍,为何在9年后,却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这是一个举国上下欢庆的历史性时刻。1971年,中国成功恢复了其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令人意外的是,一向与中国关系紧张、矛盾频发的印度,在那次投票中竟然投出了支持票。

印度这个长期与中国对立、甚至多次发生冲突的邻国,为何会选择投赞成票?当时中印关系究竟如何?印度的这一投票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战略考量?今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1971年印度为何会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的真相。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在美国纽约隆重召开,最终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和17票弃权的压倒性优势通过了由阿尔巴尼亚和阿尔及利亚等23个国家共同提出的《两阿提案》。这份决议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恢复了联合国所有合法席位,其中包括极具分量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中国能够重返联合国,76票赞同中有多达26票来自非洲国家。正如毛主席所说:“是非洲的兄弟国家,把我们抬进了联合国。”这些非洲国家大多是曾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压迫的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相对落后,但对中国的支持却极为热情。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始终坚持友好、和平、平等的外交政策,积极与这些国家建立了稳固的外交关系,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经济和技术援助。因此,当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消息宣布时,这些国家的欢欣鼓舞甚至超过了中国国内,坦桑尼亚的外长在大会现场激动地跳起了舞,表达了他们的喜悦之情。

这次支持中国的投票多来自第三世界国家,这些国家普遍与中国关系友好,但其中也有例外,比如与中国关系紧张的印度。作为自视为第三世界领袖的国家,印度在1962年与中国爆发了激烈的边境战争,中国被迫进行自卫反击。然而,令人震惊的是,在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表决中,印度却罕见地投出了赞成票。

这次投票距离中印战争仅不到十年时间。按理说,双方关系依旧紧张,印度即使不投反对票,至少也应选择弃权。但为何印度破天荒地投了赞成票?是因为印度在战争中被中国的强大军事力量震慑住了吗?

实际上,印度此举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利益考量。冷战时期,全球被划分为三个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阵营、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阵营以及位于中间的第三世界国家阵营。

新中国刚成立时,外交政策坚定倒向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而印度则奉行西式民主政治,虽在制度上与苏联不同,但其领导层,尤其是尼赫鲁,深受社会主义思想影响,因此印度在美苏之间保持着一种模糊的中立状态。

正是这种政治立场,使印度在第三世界国家中拥有相当的影响力,并激发了它想成为第三世界领袖的野心。

当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时,印度虽然刚经历边境战争,双方关系依旧冷淡敌对,但为了维护自身在第三世界阵营的领导地位,印度必须避免与这些国家的主流意见背道而驰。因此,为了谋求战略利益,印度选择了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事实上,印度与中国的关系在建交初期曾一度非常友好。1950年4月,印度正式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成为继缅甸之后第二个与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两国之间还曾有过多次积极的互动。比如,1950年苏联提出谴责美国武装侵略中国的议案时,印度就投了赞成票。

1954年,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表达了对印度这一亚洲重要国家未能参会的遗憾。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还应印度总理尼赫鲁邀请访问印度,双方共同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成为后来国际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5年,亚非国家召开了象征性意义重大的万隆会议。虽然中国最初被排除在会议之外,但尼赫鲁力排众议,坚持认为中国作为大国理应参加,最终促使中国得以参与会议。在会议上,中印双方开展了积极交流,开创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

可以说,整个50年代,中印两国关系较为友好,甚至曾传出“印度中国是兄弟”的佳话。但好景不长,边界争议的阴云逐渐显现。印度继承了英国殖民时期遗留下的“麦克马洪线”边界主张,这条人为划定的边界成为中印矛盾的根源。

印度在独立后,继承了部分英国的强权外交策略,1954年首次将“麦克马洪线”正式标注为中印东段边境界线,开始推动边界前进。面对印度的强硬,因当时双方关系尚算友好,中国选择了克制和忍让。

1958年,印度递交备忘录,指责中国修建藏区公路侵犯印度领土,双方边界争议公开化。1959年,西藏爆发叛乱,印度暗中支持叛乱势力,严重干涉中国内政,令中印关系进一步恶化。

1962年,中国被迫发动自卫反击战,将印度军队击溃,十几年里印度不敢轻举妄动。这段战争留下了深刻的创伤,印中关系陷入长期冷淡和敌对。

然而,在如此紧张的背景下,印度却在1971年主动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实属反常之举。尼赫鲁是一个野心勃勃的领袖,他渴望让刚独立的印度崛起为世界大国。

冷战期间,尼赫鲁推行不结盟政策,不与美苏任何一方结盟,同时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凭借这一立场,印度迅速成为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和第三世界国家的领袖。

尼赫鲁曾自信地表示:“除了美苏中三大国外,若无大战爆发,印度将成为世界第四大国。”但在中印边界冲突中,印度武力明显逊色,为实现领土野心,印度巧妙地在美苏之间周旋,获得了两国的武器援助。

这种在不结盟运动背景下的投机行为,引发第三世界国家的不满。相比之下,中国由于与苏联关系恶化,转而加强与亚非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开展援助和合作,提升了在第三世界的影响力。

中印战争的失败导致印度在第三世界阵营中的声望急剧下滑,许多国家对印度的态度冷淡。尼赫鲁逐渐意识到,与中国的争端损害了印度的国际地位,在美苏间的左右逢源策略未能带来理想结果,反而失去了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因此,为了重新夺回第三世界的领导地位,印度不得不在关键时刻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行动,顺势投赞成票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虽然中国重返联合国对印度极为不利,尤其是中国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但印度还是选择忍痛支持,从中体现了其政治上的权衡和利益考量。

综上所述,印度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既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也是印度为了自身利益权衡之后做出的战略选择。事实证明,印度这一选择没有错。此后尽管中印间时有边界摩擦,中国也未利用联合国的权力对印度进行打压,彰显了中国作为大国的宽容与气度。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