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伊朗精尖核科学家被斩首,现在才知,中国当年做的多正确

以色列最近对伊朗的打击给伊朗造成的最大损失,并不是几位政府高层的死亡,甚至也不是摧毁了部分核设施,而是数位伊朗顶级的核专家的死亡。这些专家的生命一去,意味着伊朗在核武器研发领域的未来可能已经被永远掐断。毕竟,设备损毁可以再建,但人才一旦失去,想要重建这份能力几乎不可能。

回看伊朗现在的困境,令人不禁联想到我们曾经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当年,我们面对的外部威胁和内部分裂也是如此严峻,但回过头来看,我们的应对策略无疑是明智且高效的。此次以色列的袭击目标十分明确:彻底摧毁伊朗的核武器研发能力。为此,他们特别袭击了纳坦兹核设施,并且斩首了伊朗的多位顶级核专家。根据以色列官方发布的名单,伊朗的九位核武器专家在这次行动中丧生,这些人几乎是伊朗核武器研发领域的“国宝”,有的在这个领域工作了数十年。

如此一来,这些曾经掌握伊朗未来战略命脉的专家,竟然在短短的几天内被斩首,令人震惊。这并非伊朗第一次遭遇核专家被暗杀的事件。早在2020年11月,伊朗的物理学家法克里扎德也在首都的街头遭遇了类似的命运。他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一个由十几人组成的小队暗杀。事件发生后,伊朗民众愤怒不已,纷纷走上街头,举起标语,甚至呼喊出“对美开战”的口号。当时,伊朗人民几乎一致认为这背后是以色列和美国的合作。

不管幕后真相如何,这样的暗杀事件暴露了伊朗在保密和保护专家方面的巨大漏洞。伊朗对于这些专家的安保工作明显没有做到位,特别是如此重要的科学家在首都街头被轻易击杀,真让人感到失望和痛心。事实上,在伊朗首都的一家烈士博物馆中,展示着几辆破旧的汽车,这些汽车曾是伊朗核武器专家被暗杀时的交通工具。曾经发生过如此多的惨剧,伊朗依然未能从中吸取教训,依旧让这些专家面临同样的风险,实在令人不禁感叹——历史的教训为何一次次被忽视?

事实上,在我国早期核武器研发过程中,曾也面临过类似的威胁。当时,美国和台湾方面时刻想着如何破坏我国西北的核设施。然而,我们能够安然度过这一切,甚至在今天回顾,当时的应对策略显得如此精准和高效。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已经察觉到中国的核武器研发计划,并判断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将在1964年成功爆炸。为了阻止这一进程,美国甚至曾和蒋经国商讨派遣突击队对我国的核设施进行打击。尽管台湾方面有过这样的提议,但美国的高级官员却认为台湾的能力有限,贸然行动只会引发更多麻烦,甚至可能导致中苏关系破裂。因此,蒋经国的建议并没有得到实际的执行。

然而,尽管美国在一系列的暗中筹划下未能得手,我们并没有因此放松警惕。早期我国的核试验基地是建在青海省海北州的“金银滩”地区,建设之初,甚至连基地的名字都从地图上删除,并且用代号“211厂”来保密。基地对外宣称只是一个普通的建筑工程公司。为了确保绝对的保密,基地内的工作人员甚至制定了“五不三保”原则,即不说、不看、不问、不听、不传的“秘密守则”,同时确保单位性质、地址、隶属关系的严格保密。

不仅如此,所有进入基地的人都有专门的编号,甚至连使用的纸张都要严格封存到专门的保密室中。我国在开展核试验时,还特意制定了暗语和密码,就连领导人和科学家的个人隐私也都严格保密。参与工作的人,哪怕是自己的亲人,不能透露任何一点有关工作的细节。曾经有机会获得诺贝尔奖的王淦昌,为了保密,甚至改名为“王京”。

尽管如此严密的保密措施仍然没能完全避免意外的发生。我国“两弹元勋”郭永怀先生,在一次飞行事故中不幸牺牲,令人感到痛惜。而他在遇难前,依然带着机密文件并试图用自己的身体保护这些重要资料。

这些年来,伊朗的核专家不断遭遇暗杀,暴露出伊朗在保密工作上的严重漏洞。显然,伊朗如果不能加大安保力度,彻底改变其保密体系,哪怕没有美国的制裁,也很难继续推进核武器的研发。我国在打击间谍、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关注和保护的领域。我们必须从伊朗的失败中吸取教训,确保在这条道路上不重蹈覆辙。

参考资料:

《9名伊朗核科学家遭暗杀身亡,以军公布名单》观察者网 2025-06-14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保密实践及启示》2022-07-22 参考网

《美计划联手苏用核弹摧毁中国核设施》2013年01月25日 环球时报

《核专家屡被“暗杀”,这保密工作怎么了?》广东共青团 2020-12-07

《美曾拉拢苏联遏制中国研制原子弹 却被赫鲁晓夫拒绝》2019年01月24日党史文苑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发布
安全提示
系统出于安全考虑,在点击“发送语音验证码”后,您将会收到一条来自950开头号码的语音验证码,请注意接听。
暂不发送发送语音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