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高考倒计时350天】为梦想,更努力!

2026高考倒计时350天!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寓言三首(其一)

陆 游

济剧人才易,扶颠力量难。

为谋须远大,守节要坚完。

气与秋天杳,胸吞梦泽宽。

方知至危地,自有泰山安。

【注】①本诗作于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诗人已七十七岁,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②济剧:治理繁杂的事务。剧,纷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寓言”指有所寄托的话,诗人虽年迈仍不忘国事,希望有人扶持艰危。

B.首联运用对比手法,指出担负繁重事务相对较易,国救颠危国运最是艰难。

C.颔联中,诗人分别从才、德两个方面展开议论,对心中的人才提出了要求。

D.颈联运用夸张手法,极写贤士气概之高远、胸襟之宽广,反映了人才的难得。

16.本诗尾联看似前后矛盾,其实包含至理。请结合全诗,对此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5.D

16.①至危之地,一般人所共惧,似不可能有泰山之安;但才华盖世者处之,则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②要化险为夷,转危为安,需要谋略远大,节操坚定,气概高远,胸襟宽大,具有这些品质的人才能临危不乱,指挥若定,扶持艰危的国运,使之安如泰山。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运用夸张手法”错误。颈联运用的是比喻手法,用“秋天杳”比喻气概之高远,用“吞梦泽”比喻胸襟之宽广,充分说明拯救国难的大事,绝非气节不坚、胸怀窄狭的人所能担当。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尾联揭示了“安”与“危”的辩证关系。诗人写道,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地方。当时南宋虽然形势不利,甚至时有危殆,但此时往往最易凝聚人心,如果能够上下同欲、一致抗敌、共同北伐,不仅有可能击败敌人,甚至可能扫荡异类恢复故土。这难道不是转危为安吗?坚持洗雪耻辱、抗敌复国看似危途,往往受到冷落、污蔑、排斥甚至打击,但只要心怀忠诚、意志坚定、目光长远、胸怀开阔、志气恢弘、操守坚定,一定会走过风雨泥泞,走上康庄大道,迎来绚丽晴天!换言之,“至危地”何尝不是一种考验?挺过去,闯过去,便会迎来泰山之安!这既表现了诗人对“安”“危”关系的深刻认识,也表现了诗人对自身操守、胸襟、志向的自信、坚定与执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发布
安全提示
系统出于安全考虑,在点击“发送语音验证码”后,您将会收到一条来自950开头号码的语音验证码,请注意接听。
暂不发送发送语音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