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对伊朗的侵略行动已经持续超过一周,伊朗的导弹精准打击了以色列两个最重要的城市——特拉维夫和海法,场面如同加沙地区那般惨烈。起初,以色列满怀得意地大肆宣扬战果,但随着导弹袭击的持续,他们的态度急剧转变,开始发出痛苦的哀号,恳求全世界不要对局势保持沉默。
与此同时,美国除了在口头上威胁伊朗、并为以色列提供武器和装备支持外,却一直避免亲自介入战斗,保持一种谨慎而冷静的姿态。
6月20日,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发表声明,强调伊朗始终追求和平与稳定,但在当前严峻形势下,结束强加于伊朗的战争的唯一途径,是以色列“无条件停止”其侵略行动。
战争伊始,以色列确实展现了高效且致命的打击手段,他们的“斩首行动”快而精准,迅速剿灭了伊朗军方多名高级指挥官,甚至包括重要核科学家,成功削弱了伊朗的军事指挥体系。与此同时,以色列空军对伊朗的军事基地和核设施发动连续轰炸,令这些战略目标纷纷陷入火海。
那段时间,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以一副胜利者的姿态公开宣称,以色列的F-35战机可以如同在自家后院般轻松飞越德黑兰,话语中仿佛已将伊朗首都踩在脚下,显露出明显的傲慢与自信。
全球的目光聚焦于此,许多人猜测被斩断指挥中枢的伊朗是否会陷入内乱甚至解体,但谁也没料到,这场自以为是的重拳非但没有击垮伊朗,反而彻底唤醒了这个国家的战斗意志。
当伊朗的导弹如同复仇的狂风骤雨般砸向特拉维夫和海法时,以色列人的狂欢瞬间止步,取而代之的是尖叫和恐惧。海法那座引以为傲的炼油厂被精准炸毁,黑色的浓烟直冲云霄,成为耻辱的象征;曾是金融中心的特拉维夫,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纷纷碎裂,钢筋裸露,惨不忍睹。
战局瞬间逆转,曾几何时还在炫耀武力的侵略者如今摇身变为向全世界哭诉的“受害者”,控诉伊朗的“野蛮”,恳求国际社会出面干预。
许多人难以理解,为何伊朗并未如预期般崩溃,其实原因并不复杂。数十年的经济封锁和暗杀阴谋未能摧毁这个国家,反而锤炼出了一支坚韧不拔的民族。面对西方严苛制裁,这个民族咬牙坚持了四十多年,炼就了一身钢铁般的意志。
伊朗的精英阶层经历无数次打压,早已形成共识:面对强权,退让和妥协只会换来更残酷的压迫,唯有亮出尖牙利齿,寸土不让,才能生存。
那些天真认为杀掉几名头目,伊朗内部亲美势力就会起而推翻政权的论调,严重低估了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的民族在生死关头的团结与凝聚力。
更何况,伊朗军队的高级将领不仅是军事家,还是政治家。虽然老将被斩杀是重大损失,但也为那些雄心勃勃、渴望建功立业的年轻将领提供了机会。
这些新晋将领若想稳固地位,必须以实实在在的战功回报国家,眼下国家受辱、民愤沸腾,爱国主义的火药桶已经被以色列点燃,任何主张妥协的人都无异于自掘政治坟墓。
反之,谁能将拳头狠狠地砸回以色列,谁就能赢得民心、巩固权力。面对生死攸关的局势,无论保守派还是世俗派,目标出奇地一致:先击败眼前的敌人,再谈其它。
以色列人一向自诩精于算计,但这一次,他们似乎在战略上犯了致命错误,选错了时机对伊朗出手。
当时,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已经引发整个伊斯兰世界的愤怒,以色列在中东地区本就如全民公敌,再去侵略另一个伊斯兰大国伊朗,无异于在火药桶里点燃另一根火柴。
这使得即使那些原本与以色列有私下往来的阿拉伯国家,也不得不公开谴责以色列。他们或许不关心伊朗的生死,但无法忽视自己国内愈演愈烈的民意压力。
以色列历史上多次亡国和流散的惨痛教训,显然并未被充分吸取。他们在战术上精明,却屡屡忽视战略眼光,忘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这一次更是明显的失误。
眼看以色列的铁杆盟友被打得伤痕累累,美国这个“老大哥”却表现得异常冷静,迟迟不愿亲自介入。表面上,美军阵容强大,F-35和F-22战机集结,两艘航母战斗群紧急调往中东,总统甚至向伊朗发出“无条件投降”的最后通牒,似乎随时准备全面开战。
但实际上,美国是否真会全面参战,几乎无人相信可能性有多大。华盛顿当然想保住以色列不被灭国,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支持内塔尼亚胡政府继续执政。
一旦美军全力介入,将带来无法估量的灾难,彻底激化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情绪,令阿拉伯盟友陷入火山口边缘。伊朗也不同于伊拉克,一旦战争爆发,美国极可能陷入比阿富汗更深、更持久的泥潭,国内的反战情绪甚至可能引发白宫的政治危机。
更复杂的考量还在经济层面。即使美国不惜巨大代价推翻伊朗政权,扶持亲美政府上台,解除对伊朗的制裁,让其廉价石油和天然气如洪水般涌向国际市场,这对沙特主导的欧佩克来说无异于毁灭性打击,进而威胁“石油美元”体系,欧洲和中国将成为最大受益者。华盛顿对此算盘打得比谁都精。
因此,美国看似矛盾的立场背后,其实是更深远的战略布局。看到以色列本土被轰炸一片狼藉,华盛顿可能认为,这种“被打疼”的局面未必全是坏事,一个懂得反思的以色列,比一个嚣张跋扈、四处惹事的以色列,更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
而内塔尼亚胡,则是最适合为这场灾难背锅的人选。让他为失败的战争和加沙的惨剧承担责任,甚至可能被推上审判席,这既是对以色列民众情绪的出口,也是国际社会的合理交代。
推翻内塔尼亚胡政府,为更为温和的“两国方案”重新打开一扇门,既能缓解国内外的愤怒,也为以色列未来在中东实现和平共存争取到一线希望。
美国派遣航母,不仅仅是为以色列保驾护航,更像是给内塔尼亚胡戴上镣铐,防止他在绝望中采取极端行动,将战火扩散至整个波斯湾,令局势彻底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