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直对中国的崛起保持高度警惕,认为中国是唯一一个具备与其争夺全球霸主地位的潜力国家。然而,除了中国,印度偶尔也会引起西方国家的关注。尽管印度在许多领域仍不及中国,但其广袤的国土和超过十亿的人口,使得印度的未来发展潜力不可小觑。
如果印度能够借鉴中国的发展模式,展现出类似的成就,它无疑会成为美国关注的焦点,甚至可能遭遇美国的制约。然而,从当前的形势来看,美国不仅无需过分担忧中国的崛起,也不应该将过多精力花在印度身上。因为美国无力阻止中国崛起,而印度目前似乎也看不到短期内能够崛起的可能。相比之下,美国真正应该担心的,反而是一直在其保护伞下的德国,这个曾经被视为“小弟”的国家,近年来展现出了不容忽视的崛起潜力。
德国近期政治变动频繁,新总理默茨的上台标志着该国外交和战略方向的重大调整。在默茨的领导下,德国不仅在政治上展现了强烈的进取心,军事和外交方面也采取了更加主动的姿态。例如,德国积极介入俄乌冲突,在接待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时,德国和乌克兰签署了合作协议,德国承诺为乌克兰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其生产远程武器。
此外,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里乌斯访问乌克兰时宣布,德国将向乌克兰提供19亿欧元的援助,并确保乌克兰开始接收德国的IRIS-T防空系统。这种支持虽然表面上是对乌克兰的援助,但结合特朗普上台后曾暂停对乌援助的历史背景来看,德国此举显然是在与美国的政策立场上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对立。毕竟,德国的军事支持无疑延长了俄乌冲突的持续时间,这与美国期望尽快结束冲突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过去五十年,德国一直是美国在欧洲的坚定盟友,但如今德国在重要的地缘政治问题上与美国的立场发生了明显对立,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显然,德国通过这些行动在努力提升其在欧洲乃至全球的地缘战略影响力,意图向美国表明,它也有能力左右俄乌冲突的局势。
不仅如此,德国还在军事建设方面做出了雄心勃勃的规划。默茨在今年5月的联邦议会讲话中明确表示,他将把德国联邦国防军建设成欧洲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之一。为此,德国政府已承诺在未来几年投入1500亿欧元用于国防预算,并力求将国防军的技术和战斗力提升到国际领先水平。
更重要的是,德国还计划大幅扩充军队规模。皮斯托里乌斯在北约防长会议上表示,德国将增加6万名现役士兵,最终目标是将国防军的总人数提升到46万,几乎是当前人数的两倍。如此大规模的军事扩张,显示出德国在军事上日益增强的雄心。
此外,德国也在通过军事部署扩大其在欧洲的存在感。最近,德国第45装甲旅正式驻扎在立陶宛,这不仅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次在海外部署大规模军事力量,也是德国通过军事力量参与地区安全事务的象征。默茨亲自出席了这一仪式,并表示德国国防军正迈入一个新纪元,未来德国可能会掌控整个北约东翼的战略防御。这种强硬的军事姿态,无疑预示着德国的崛起。
如果默茨的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德国很可能重新成为一个政治和军事大国。这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将构成严重挑战,因为一旦德国摆脱美国的控制,它就不再是一个听从指挥的“盟友”,而是会独立于美国之上,可能连是否继续允许美军驻扎在其境内都成为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德国如果成功摆脱美国的影响,那么美国在欧洲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将面临严重削弱。
与此同时,德国的崛起也会影响欧盟的内部格局。法国与美国的关系一直较为疏远,而德国若继续强化大国地位,它与法国的合作将成为美国在欧盟事务中的难题。虽然美国在中东欧地区的影响力较大,但这些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较弱,对欧盟内的决策影响有限。因此,面对中国的战略博弈,或许美国更应该集中精力关注自己在欧洲的盟友背后可能出现的变数。
不仅仅是德国,日本的态度也值得美国关注。近年来,日本不断推动宪法修订,将自卫队升级为正规军。这一变化表明,日本正在谋求更大的军事独立性,一旦成为区域性军事大国,美国传统的干预能力也会逐渐减弱。
然而,德国和日本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以德国为例,虽然其军事力量不断扩展,但与之相对的是,德国面临着“提升军事力量与工业发展不配套”的困境。德国是世界上最强的工业国之一,但由于俄乌冲突导致俄罗斯的能源供应中断,德国的工业在过去几年出现了萎缩。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4月,德国的工业产出相比3月下降了1.4%。尤其是能源密集型产业,生产力下降了超过2.5%。这也意味着,德国想要完成其军事扩张计划,可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