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主办的智能农机装备作业现场观摩会在顺义区北京兴农天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举行。
活动以“创新驱动 智慧强农”为主题,旨在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的有关部署,落实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示范与生产服务体系作用的实施方案》,集中展示“智慧农业提升行动”的相关成果。
通过应用作业信息感知、自主导航、精准作业控制、多机协同等关键技术,对小麦、玉米等大田主粮作物以及露地蔬菜生产传统农机具进行“智慧升级”,实现农业生产集约、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破解“谁来种地”难题。
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紧扣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部署,聚焦农业科技前沿,专门成立北京农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依托这一创新平台,深度整合资源,围绕智能农机装备关键技术与核心产品开展联合攻关,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为首都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本次观摩会上,农业农村部、市农业农村局、市农林科学院等相关管理单位领导专家、京津冀、黑龙江、山西、山东、河南、安徽等农机企业和合作组织、生产经营主体代表100余人参加。
活动现场设立100亩展区,围绕小麦、玉米主要粮食作物和露地蔬菜的耕、种、管、收全程智慧生产集中展示了20余项智能农机装备。重点进行小麦、玉米及露地蔬菜智慧化生产作业演示,包括小麦无人收获作业、玉米无人耕整作业、玉米无人精准播种施肥作业、玉米无人精量喷药作业,露地蔬菜无人化耕整地、新能源智能种绳播种、巡检机器人、植保机器人、胡萝卜无人联合收获、运输机器人等。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赵春江院士团队围绕北京市小麦、玉米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少人化智能生产技术,突破农田环境感知、自主路径规划、自主避障、种肥药精准投入、动态测产、高效低损智能收获、机群协同等关键技术,研发作业环境感知、无人驾驶、种肥药精准作业控制等系统/装置,创制无人耕整装备、无人播种机、无人施肥机、无人喷药机、无人收获机和无人运粮车等无人化智能作业装备,路径跟踪误差≤±2.0厘米,作物行对行误差≤5厘米,粒距合格指数≥95%,播量误差≤1%,施肥量误差≤3%;开发具备作业智能决策与管理、作业监测与远程交互、多机自主协同等功能的智慧农场管控云平台,通过集成应用节约人工成本30%以上,提高作业机组利用率20%以上,节省肥药投入30%以上,提高土地利用率1-2%,综合经济效益显著,通过在北京开展应用示范,形成立足北京辐射全国的智慧农场技术集成方案。
团队研究成果分别在全国31省/区、795县/市、6464合作社、133家国营农场开展了规模化应用,推广农机自动导航系统、精准作业控制系统等1万余套,农机作业监管终端10万余台,率先构建了业务化运营的全程机械化作业云服务应用平台,服务农机作业面积2.2亿亩,奠定了团队在全国农机智能测控领域的领先地位,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提升了我国农业智能装备水平。
编辑:农小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