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在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提到时尚,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服装。比如汉朝的汉服、清朝的旗袍等,都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服装艺术。然而,在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有一种布料在社会的多个层面都引起了轰动,无论是在偏僻的乡村,还是在繁华的都市,其影子都随处可见。这个曾经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布料就是“的确良”。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它在时光的流转中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呢?
七十、八十年代可以说是一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许多生活必需品都是有限供应的,诸如粮票、油票这些特殊的货币形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时的生活条件虽说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衣物却常常显得有些旧和寒酸,补丁和缝补成为了人们衣着的常态。在此之前,衣物大多采用纯棉的布料制成,但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缩减,人们不得不寻找其他替代材料,由此“的确良”这一新兴布料应运而生。
一经问世,它便在市场上受到了热烈欢迎,甚至一度比纯棉布料更加受宠,迅速风靡全国。 “的确良”之所以能如此受欢迎,正是因为它成功地克服了纯棉布料的两个主要缺陷:耐磨性和耐用性。凭借着不易磨损和较高的穿着寿命,这种布料深得人们的芳心,迅速成为市场上最流行的选择。
而且,“的确良”在颜色和样式上也有了显著的变化,从以前的黑、绿、蓝等单一色彩,变得花色繁多、颜色丰富,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样式。这种五彩斑斓的布料不仅新颖独特,也成为了人们时尚追求的一部分。此外,轻薄也是其不可忽视的优点,使用“的确良”制成的服装相比传统纯棉更加便于打理,几乎无需频繁熨烫,这让其在年轻人中迅速赢得了口碑和人气。
尽管当时用“的确良”制作的衣物价格相对较高,但这并未减少人们对它的喜爱,反而因为其诸多优点使得这个价格显得可以接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曾经流行一时的布料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让人不禁思考,它的衰落原因究竟是什么?
尽管“的确良”拥有不少优点,但也不乏其自身的局限性。这种布料主要是由化纤材料制成,相当于让人们穿上了一层透气性相对较差的塑料。当天气干燥时,身体和“的确良”布料接触容易产生静电,下雨或气温较高时,轻薄的特性可能导致衣物紧贴皮肤,从而发生走光事故,带来不适感。此外,尤其是女孩在穿着其制成的裙子时,还往往需要特意搭配内衬,以免在雨天或多汗的情况下走光,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的确良”的透光性确实让人倍感困扰。
事实上,“的确良”并非完全消失,它以新的身份重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那就是现今的“聚酯纤维”,也是众所周知的“涤纶”。它在经过科技的不断提升和优化之后,以全新的面貌继续为人们的衣物制作提供重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