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时常会看到一些别具一格的建筑,它们拥有典型的古代中国传统风格,设计精美且气势磅礴,然而与这座城市如今的现代化景象相比,却显得格格不入。有人可能会说,仿古建筑其实很常见,许多城市都有,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但你可曾注意到,这些建筑背后隐藏的深意?它们不仅仅是外表的复制,更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是历史的见证者,是那个时代梦想破碎后留下的痕迹。
1922年,国父孙中山在其《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明确提出,要想让中国重新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与时代的发展同步。然而,那个时候的中国,特别是上海,显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孙中山在计划中指出,当时上海的状况依旧令人堪忧:“所谓繁盛之区者,不过租界地耳。一入华界,虽与租界接壤处,稍有改旧观,而较远之区,犹不脱昔时农村社会之状态。” 这番话揭示了上海的困境——上海的“市中心”几乎完全由外国人控制,租界成为了城市的政治与经济中心,而本土的中国区域则依旧停留在乡村的落后状态。外国势力占据了这座城市的核心地位,使得这座昔日的繁华城市显得无比尴尬。
然而,随着中华民国的建立以及民族觉醒,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这种状况不可长久。他们深知中国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须改变这一切。1929年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召开了第123次市政会议,会议上通过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决议,决定将上海打造成一座崭新的国际化都市,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华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这项计划的实施,也将成为中国民族复兴的起点。
这份计划,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上海都市计划》。1929年底到1930年初,设计工作正式启动,由海归建筑师董大酉主导。整个项目的规划包括大约7000亩的土地,用于打造“新上海”的核心区。核心区的设计尤为引人注目,其中最具标志性的就是纵横交错的十字形中轴线,沿着中轴线两侧,规划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此外,整个核心区域被划分为政治、商业、住宅三大部分,复杂的交通网络将其连接成一个紧密的整体,向内延伸至“大上海”的腹地,向外连接着新建的深水港口,能够停泊万吨巨轮。
除了核心区域的建设,设计者还重新划分了上海的行政区域,将城市分为行政、工业、商港、商业和住宅等多个区域。这些区域通过20条新规划的主干道连接起来。而在道路命名上,设计者也别具匠心。比如,“三民路”便是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致敬,而“世界路”、“大同路”、“五权路”等街道则表达了孙中山提倡的“三民五权、世界大同”思想。这些精心安排的街道名称,显示出民国政府对文化、历史和政治的深刻思考。通过巧妙的设计,整个新上海的道路网络呈放射状扩展,像一张巨大的蜘蛛网,这种设计方式借鉴了芝加哥、洛杉矶等北美城市的城市规划特色,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使得城市功能区更加紧凑。
总体来看,民国政府对新上海的规划与德国二战时期的日耳曼尼亚计划有相似之处,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方面。两者都大幅调整了城市区划,设计了新的城市中轴,并对建筑风格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而且,它们都没有局限于本国传统文化,采取了“博采众长”的态度,尤其是对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广泛借鉴。不同的是,日耳曼尼亚计划中的建筑过于宏大,显示出纳粹领导人膨胀的野心,而“大上海计划”的设计则更加务实,单个建筑虽然不如日耳曼尼亚的宏伟,但也足够展现出时代的雄心与力量。
正如梁思成所言,这样的建筑设计“呈现雄伟之气概”,它们不仅震撼了时代,也唤起了中国人心中的民族荣誉感。正是出于这种情感,民国政府才会推行这样一项庞大的城市建设计划,试图通过“大上海”这一宏大项目,唤醒民族的自豪感与向心力。
1930年底,民国政府公开展示了《上海市市中心区域详细计划图说明书》,这一计划立刻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国际社会尤其对这一充满雄心的规划赞叹不已,许多专家表示,如果“大上海”计划顺利完成,甚至当时最繁华的法租界也将显得暗淡无光。
然而,城市建设注定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考虑到当时经济并不富裕的民国政府,巨大的资金压力成为了实现这一宏伟计划的重大挑战。于是,政府决定采取“分期进行”的方式,先对部分区域进行集中开发,然后通过发行建设债券、统一收购土地等方式,筹集资金。在土地升值后,再将土地出售,利用所得资金继续推动下一个区域的开发。
1931年初,上海市政府成功筹集了5000万元资金,建设工作正式启动。从1931年6月到1933年底,市政府大楼、市立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等重要建筑相继竣工。尽管期间发生了“一二八事变”等历史事件,对“大上海计划”造成了不少影响,但工程一直在稳步推进。然而,随着日本侵略者的入侵,这一切的美好设想戛然而止。上海成为了战火中的焦点,许多建筑遭受了严重破坏,尤其是江湾区成为了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主战场之一。许多核心建筑,如体育场和博物馆,也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损毁。
随着战争的加剧,“大上海计划”被迫中断,最终未能如期完成。直到抗战胜利,计划也未能得到重启。尽管如此,虽然“大上海计划”未能完全成型,但其中的一些建筑至今依然屹立在上海的各个角落,并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曾作为“民国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的建筑现在成为了上海体育学院的主楼;市立博物馆如今被改建成了长海医院的影像楼;市立图书馆被转变为杨浦区图书馆。此外,一些街道如三民路(现为三门路)、五权路(现为民兴路)等,依旧是上海的重要交通干道。这些建筑与街道静静地见证着那个充满理想的时代,默默诉说着曾经未竟的梦想与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