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龚斌磊
专家简介:龚斌磊,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社科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与教育部重大专项首席专家。现任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聚焦宏观经济、“三农”问题与资源环境领域的发展与政策议题,重点关注“技术—制度—环境”对工农城乡协调发展的影响。论文发表在JPubE、JDE、Governance、AJAE、《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期刊。
跨界农业技术创新在城乡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人工智能时代,跨界技术创新尤为重要。跨界技术创新指企业依托自身在老行业的技术要素积累进入到新行业并创造性地满足新行业用户对技术的需求。近年来,各地政府持续加大扶持力度以激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创新,非农企业也逐渐研发农业新技术进行跨界农业技术创新。跨界农业技术将人工智能等其他领域的先进技术引入农业领域,需要重视推进人工智能时代的工农城乡协调发展。总体而言,跨界农业技术对农村经济转型带来两方面影响。
一方面,跨界农业技术创新在宏观上能够显著提升农业总体生产效率。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跨界农业技术创新具有注入效应。这将给农业行业注入新颖的人才、知识以及软硬件等,从而弥补农业技术创新要素的不足,助推农业技术创新升级。同时,农业技术创新升级是赋能农户、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因此,跨界农业技术创新能促进农业生产效率。二是跨界农业技术创新具有联动效应。这将能促进非农行业和农业行业之间的技术要素流动,推动行业间的技术联动,进而助推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三是跨界农业技术进步具有精度效应。智能收割机、农业无人机、无人驾驶拖拉机等跨界农业技术装备的应用能够实现自动导航、精准作业,极大地减少人工成本,降低人工带来的误差,显著提高农业作业效率与精度,进而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另一方面,跨界农业技术创新在微观上可能会加剧工农城乡不平等。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跨界技术知识的不平等。由于城乡间人力资本差异,多数农民自身受教育程度不足,导致跨界农业技术接入能力出现分化。多数农民缺乏技术知识储备,无法掌握跨界技术,使得农村地区跨界农业技术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二是跨界技术获取的不平等。跨界农业技术的引入往往需要较高的投入费用,对于许多农村地区而言,可能因资金不足而无法获取先进的跨界农业技术。技术获取还会受到网络等基础设施限制,部分农村地区网络覆盖不足,跨界农业技术无法有效落地。三是跨界技术引致就业冲击的不平等。农业自动化设备的广泛应用,减少了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尤其会造成农村地区就业困难农民因缺乏技术适应能力而被迫退出劳动力市场。
跨界农业技术的应用为农村经济转型带来了诸多机遇,对于提升中国农业技术水平、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及助力农业强国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可能引发一些负面影响,加剧工农城乡不平等,不利于包容性发展。因此,为避免人工智能时代的工农城乡不平等,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农村地区技术培训和知识普及。政府应加大对农民的跨界农业技术培训力度。加强对跨界农业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强化科技特派员制度。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跨界农业技术知识下乡服务。构建以涉农高校为基础、农业企业为主体、农民合作社为补充,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跨界农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基层一线“订单式”培养跨界农业技能人才。提高农民的跨界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让农民更好地了解和接受这些跨界农业技术,缩小技术应用鸿沟,进而减少城乡技术接受能力差距。
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技补贴服务。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网络、物流、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优先完善主要粮食生产区域、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物流配送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村公路养护机制。加大对农村地区通信网络建设的投入,满足跨界农业技术等对网络的需求。另一方面,设立跨界农业技术专项资金,对农村地区的跨界农业技术应用给予一定的补贴和优惠。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适当提高跨界农技补贴比例,减轻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担,降低其购置成本。
三是增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人工智能等跨界农业技术的快速应用发展,正在重塑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与农村劳动力结构。政府应对农村地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援助,加强对农民工、建档立卡困难人口、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开展跨界农业技术专项培训计划。提升农村地区就业困难人员的自身技术适应能力,激发其学习新技术的内生动力。政府也可以尝试探索建立跨界农业技术替代的失业预警与补偿机制,发放临时性技术更新引致的失业补贴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