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点
培育创新人格是创新人才教育的首要任务
程淮
创新人格或创造性人格是创新的动力和调节系统,在人类创新活动中起着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强化等作用,往往在创新的关键时刻、在重大抉择的关头,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是创新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高层次的创新潜能。培育创新人格是创新人才教育的首要任务。我们团队研究发现, 我国儿童的创新人格特质主要体现在好奇心、想象力、敢为性、坚持性和优选性这五个方面,可以通过《儿童创造性人格倾向量表》进行评估。
好奇心是创新的源头,是探索未知的原动力。众所周知,牛顿对苹果落地产生好奇,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对蒸汽顶开了壶盖十分好奇,于是发明了蒸汽机;爱迪生小时候看母鸡孵鸡蛋,自己也尝试孵小鸡……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但儿童的好奇心能否保持到成年并逐渐内化为创新人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早期生活经验中受到的保护、支持、鼓励和强化。拥有好奇心,才会发现世界的美妙,才会主动去学习和了解世界,特别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拥有随时去做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新事情的勇气,迎接各种不期而遇的挑战,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拥有好奇心,才会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才会发掘出自身还没有被发现的潜能;拥有好奇心,才会永远拥有一颗年轻的心。因此,好奇心是保持年轻的灵丹妙药。人生的最好状态,就是永远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之心。
想象力是创新的翅膀。是儿童尝试解释世界、改变世界、进而创造新世界的重要手段。想象力的本质是超越可观察到的现实的边界。 激发儿童的想象力的最好方法就是鼓励他们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想象和创造。例如,在幼儿园毕业季,我们发起了“给2049年自己的一封‘信’”的幼儿创意想象活动:到了2049年,祖国将变成什么样?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能为家乡、为祖国做些什么?幼儿将自己的梦想以创意绘画、手工、故事等形式封存在“时间舱”里,和孩子及家长们约定,到了2049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年华诞之时,再回到幼儿园看看自己当年的梦想是否实现?这不仅培养了儿童的想象力,更对他们进行了家国情怀的启蒙教育。
敢为性是创新的引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担当、乐于挑战全新的事物,是创新人格特质中的情感动力和社会性品质。在科学史上,不少做出创造性新发现或提出新观点的人,都曾遭受世俗观念的嘲讽打击甚至权威的否定。例如,“洗手法”是当下连幼儿园小朋友们都能熟练掌握的卫生方法。然而,在医学界还没有发现细菌可以致病之前,首创用洗手的方法降低产褥热的“手卫生之父”——奥地利维也纳的产科医生塞麦尔维斯,其革命性的思想把产妇死亡的责任归咎于不洗手就接生的产科医生而招致了权威人士的反对,最后被送进了疯人院在悲愤中含冤死去……敢为性本质上是在正确价值观的驱动下,敢于追求真理的创新人格特征。 而任何颠覆性的创新、“从0到1”的突破,都依赖于创新的敢为性。缺少敢为性,创新人才的创新潜能就不会变为现实。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创造鼓励创新、鼓励“拔尖”的精神环境,并进一步完善保护创新的制度。
坚持性是创新的意志品质。创新过程往往是艰难的,遇到挫折时不气馁、不放弃的意志品质是创新人格中极为重要的特征。世界天才教育协会前主席兰祖利教授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具有三大特质:一是中等以上智力(处于前15%-20%);二是富有创造力;三是坚持精神。这三大特质都是可以从小培养的。坚持性的背后是对所做事情的热爱。AI时代的教育应面向全体儿童,激发创新潜能,以“毕业即创业”为根本目标。教育的核心任务将转变为——为每个孩子找到并激发出他们所热爱的独特天赋。通过创新教育使他们成为能够开创自己独特价值的创造者,并引导他们将个人事业发展与民族复兴大业融合,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优选性是创新的高级心理品质。优选性是笔者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庸智慧提出的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创造性特征。 优选性人格是解决复杂问题过程中力图找到最优解决方案的动机、情感和意志特征,凡事总想着“既要……又要……”,力求找到双赢或多赢的创造性最优解决方案的人格倾向。优选性人格是一种价值取向、人格特质和生活态度,具有定向、引导、调节、强化等动力作用。正如我们既要学习“孔融让梨”的传统美德,对儿童进行“以德治国”的文化传承教育;又要学习“彼得与约翰分蛋糕”时制定公平规则的契约精神,对儿童进行“依法治国”的思想启蒙。如果儿童从小就培养这种人格特质,将会从源头上提高下一代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提高家庭和社会和谐的整体水平。
(作者系第十三届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明协会院士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首任专家兼学前创新教育分会会长)
责编:朱英杰
制作:王 慧
审核:贺春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