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辅街头一场隐秘的技术交接,令两名中国公民落入乌克兰情报部门的陷阱。
乌克兰国家安全局(SBU)在7月9日突然公布,称在基辅逮捕了一对中国籍父子,罪名令人震惊——他们被指控企图窃取乌克兰军方的“海王星”反舰导弹的机密技术!这两人明显是精心策划了这一行动:24岁的儿子曾在基辅一所理工大学就读,但由于学业不合格,2023年他被学校开除。尽管如此,他并没有回到中国,而是继续留在基辅。至于他的父亲,常年居住在中国,定期飞到乌克兰与儿子会面,并协调相关“任务”的执行。
乌克兰情报机关早已盯上了这对父子,SBU的反间谍部门透露,儿子曾尝试拉拢一名参与“海王星”导弹研发的乌克兰专家,意图获取该导弹的核心技术文件。在他们约定的交接地点,乌克兰特工提前埋伏,双方刚一接触,儿子便被迅速捕获。第二天,父亲也在基辅被当场逮捕。执法人员在搜查过程中发现了多部手机,里面保存了大量的“工作通信记录”。更加令人惊讶的是,父亲在被捕前一天还曾访问过中国驻基辅大使馆。
乌克兰的司法系统迅速启动。检察官已经依据乌克兰刑法中的间谍罪条款对这对父子提起指控,若罪名成立,他们可能面临长达15年的监禁以及所有财产的没收。
那么,这种导弹到底有什么价值?为何值得冒如此巨大的风险去窃取?
“海王星”导弹原本并不为国际社会所关注,直到2022年,它两枚精准的导弹摧毁了俄罗斯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这一事件使其一夜成名。对乌克兰来说,这款导弹不仅是国产武器的骄傲,更是它在与俄罗斯对抗中的关键武器。技术外泄的威胁让乌克兰当局如临大敌,防范意识空前高涨。
消息传出后,国际舆论哗然。7月1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记者会上回应称:“我们仍在核实相关情况。如果涉及中国公民,我们会依法保护中国公民的合法权益。”既没有确认涉案者的身份,也没有否认指控,保持了相当的模糊空间。
有分析认为,乌克兰此时公开“抓捕中国间谍”,或许是为了向美国展示其忠诚——“看,我在帮你们防范中国!”这种说法似乎有道理,毕竟,特朗普政府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态度并不稳定,而法德领导人也在私下讨论可能的“最坏情况”。
但从技术角度看,冒险窃取“海王星”导弹的动机似乎并不成立。乌克兰的导弹技术早已高度成熟,中国的导弹技术同样先进,且“海王星”本身不过是基于苏联遗留技术的改进版本,特别是针对黑海这种封闭海域设计。因此,冒险进行技术窃取显得有些“不合逻辑”。
与此同时,乌克兰的东部前线战火正如火如荼,俄罗斯已完全控制了卢甘斯克州,乌东四州的大部分地区也已沦陷。俄罗斯近期对基辅的空袭也愈加频繁,而美国的援助时常断断续续,导致乌克兰军队的火力明显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乌克兰的技术机密固然需要保护,但更紧迫的却是如何捍卫国家的生存与安全。
泽连斯基将“中国间谍案”推向国际舞台,可能是为了转移国内民众对战事进展的焦虑。毕竟,民众更关心的其实是:西方的爱国者导弹何时到位?仅凭十枚导弹能够有效阻止俄罗斯的空袭吗?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表示“永不抛弃乌克兰”,而德国总理默茨则无奈表示“外交手段已尽”。然而,抓住几个间谍并不能解决前线的火力缺口,更换不了持久的和平局面。
俄乌冲突如今已经演变成一场消耗战,技术机密成了棋盘上的一颗棋子,而被捕的父子也不过是另一颗棋子。大国博弈的激烈碰撞中,乌克兰急需的,远远不是这些间谍风波带来的短暂关注,而是来自战场上的实际援助和一条可以看到的和平道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