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称呼妲己娘娘,不会惹来不满吧?
曾经有一次,我在某平台评论时提醒一位小编,“妲己不姓苏,姓‘己’”。没想到这条评论一出,评论区立刻被群嘲,“没文化真可怕!”,甚至还有人让我回去多读书再来评论。那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大家对一些历史细节的了解,真的和自己想象的差距挺大。
妺喜、妲己、褒姒、骊姬,作为上古四大妖姬,她们的姓分别是妺、妲、褒、骊吗?实际上,秦宣太后连“芈月”是哪几月的人都搞不清,毕竟在先秦时期,男女的姓名构成是没有我们今天习惯的这种方式的。周人通常称呼伯邑考,而不会称姬发为名字。实际上,先秦时期,姓、氏、名、字各自有着明确的区分,且每个称呼之间的意义和作用都有很大的不同。今天,我就来聊聊这其中的文化差异。
姓:血缘符号
姓最早是用来标记血缘的,代表同一个部落或家族的成员。它的形成与古代图腾文化密切相关。根据先秦的规定,同姓的人是不可以通婚的,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避免近亲繁殖的问题。当然,最初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姓。姓的产生并没有贵贱之分,它只是家族和血缘的标志。说到“贵姓”这种说法,完全是后来才出现的概念。
氏:区分贵贱
“氏”这个词起源于“官爵地望”,用来区分贵族的社会地位和个人身份。贵族通过封地来表彰他们的功绩,而这种封地通常会成为他们的“氏”。氏相当于姓的一个高贵分支,代表着贵族的特权和地位。仅有贵族或某些公爵才会被授予氏。比如商鞅,姓商,氏商氏,因为他是被封在商地的,所以人们称他为商鞅,而不是“姬鞅”。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周武王的后代。周武王之孙姬燮,因封地位于晋国,因此称晋氏;而姬良则被封在解邑,称解氏。尽管他们同样姓姬,却各自有了不同的“氏”,这些不同的“氏”代表了他们的封地与社会地位。换句话说,氏反映了血缘之外的尊贵地位,因此,人们往往会以“氏”来称呼,而不会直接使用姓。就像“公子重耳”这个尊称,称的是重耳的“地位”,而非他的姓氏。
名:出生乳名
在古代,孩子出生后,通常会取一个乳名,作为区分身份的标志。像“大牛”、”二蛋“、”小石头“这些乳名,就是这种方式的体现。在先秦时期,女子通常没有“名”,只有贵族女子才可能有名,像妲己和褒姒就是其中的例子。
作为乳名,通常是亲戚和长辈使用的称呼,外人则一般避免直呼其名。就像我回到老家时,长辈们都习惯叫我“他大哥”,而不是直接喊我的名字。今天如果有人直接叫我“阿瞒”或“吉利”,我会觉得那是极大的不尊重。这样的文化现象,实际上也反映了古人对于名字的尊重和礼仪。
字:正式称呼
当孩子长大成人后,乳名不再合适,于是有了“字”。比如孙权的四个兄弟,根据年龄排序分别取了字:伯符、仲谋、叔弼、季佐。这里的“伯、仲、叔、季”是表示长幼的排名,而不是名字的序列。如果孙权再有两个兄弟,第四个孩子就会被称作“季佐”,而不是“叔佐”,因为“季”代表的是年长的意思。
到了成年,男子会经过“冠礼”,并取字,这代表着他们步入了成年、要承担起社会责任的年龄。女子在15岁时会行“笄礼”,也就是通过束发来标志自己成年,可以嫁人了。此时,女子通常也会取字。但值得注意的是,女子的“字”通常不是名字,而是作为一种成年礼的象征。
女子如何称呼:
在先秦时期,女子的名字非常简朴。她们的称呼多以“姓 排行”来区分身份。比如“姜家大丫头”或“姜家二丫头”。这样的叫法非常直接,平民家庭会用这种方式称呼女子,尊卑分明,简单清晰。
如果一位女子出身于某个国家,她的名字就会以“国名 姓”来称呼。举个例子,周幽王掳走了褒国的美女姒姓女子,她就被称为“褒姒”。这种称呼方式,是当时社会的普遍做法。同理,陈国的女子也会被称为“陈姒”。
而如果女子嫁给了他国的君主,她的称呼就会改为“夫君国名 娘家姓”。比如楚国的芈姓女子嫁给了宋国的诸侯,那么她就会被称为“宋芈”。但是,如果她嫁给了本国的君主,就简单多了,只需称为“本国名 娘家姓”即可。
贵妇改嫁的命名规则:
先秦贵妇的婚姻比较复杂,许多贵妇的称呼会因为嫁入不同的家庭而发生变化。比如,秦穆公的女儿先嫁给了晋怀公,称为“怀嬴”。后来她又被秦穆公改嫁给了晋文公重耳,便称为“文嬴”。这种变化不仅仅是身份的变化,也是社会地位变化的体现。
这种婚后称呼的变化在先秦贵族中十分常见,尤其在谥号和封号方面,往往会对名字产生影响。但不管如何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是,姓始终保持在最后,这是古人对社会尊卑和血缘的坚持。
男尊女卑的社会背景:
在先秦的社会结构中,男女的身份和地位有着明显的区别。女子通常只有姓,没有名,而一旦有了“名”,就代表着她与父亲或丈夫的地位有关。无论是未婚还是已婚,女子的姓始终放在最后,男子的姓氏则通常会位于前面,显示出男性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
这种文化现象反映了一个深刻的社会结构,即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主导地位。这不仅仅是姓氏排列的差异,更是一种社会礼仪与习俗的体现。
总结起来,先秦时期的姓氏文化复杂且富有层次。女子的名字和姓氏通常与父亲或丈夫的地位紧密相连,而男子则通过“字”和“氏”来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尊贵。历史文化的变迁让我们今天对这些名字的理解变得更加复杂,但我们依然需要尊重并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习惯。
例如,妲己实际上并不是“妲”姓,她的姓应该是“己”。而“妲”很可能是她的字,或者是后人为了方便称呼而附上的名字。至于她是否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历史并没有明确记载,更多的是通过“字”与“姓”来理解她的身份。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所称的“苏妲己”并不准确,历史上并没有这样的叫法。我们要尊重历史,不要轻易改动那些经过岁月洗礼的文化符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