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到底有何居心?宁愿自己倒贴钱,也要用优质钢换中国废弃炉渣

在您阅读本文之前,麻烦先点击一下“关注”,这样不仅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还能带给您更丰富的互动体验,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文丨认知历史

编辑丨认知历史

日本到底怀有什么样的意图?为何宁愿自己掏钱,也要用优质钢材换取我国那些曾经被当作废弃物铺设在大街小巷的高炉渣?没错,就是那种以往用来铺路的废弃高炉渣。

您可能会觉得,高炉渣不过是些没什么价值的废料,甚至连普通的垃圾都不如,不然我们也不会随意把它堆放在操场、铺设在马路上。而优质钢材则完全不同,那是可以直接应用于建筑、机械、交通运输乃至高精尖科技设备的重要材料。

对于日本来说,这笔账怎么看都很吃亏,难道他们是在做慈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我们的祖先几千年前总结的经验。凡事反常必有原因!日本此举背后到底隐藏了怎样的秘密?最终这件事会走向何方?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穿越历史长河,一探究竟。

这件事情还得从新中国成立后说起。那个时期,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尤其是在应该专心发展、休养生息的时候,却爆发了朝鲜战争。百万志愿军和联合国军队在朝鲜半岛激烈交战,虽然我们取得了胜利,但也深刻感受到工业化水平的差距。

1964年,毛主席提出了“三线建设”的宏伟战略,明确指出:“攀枝花钢铁厂还要建,不建我总是不放心,万一打起仗来怎么办?”

所有人都明白毛主席的忧虑。彼时中国夹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之下,帝国主义对我们的威胁挥之不去,只有自身强大才是根本。于是,一场以国防工业为核心的大规模建设迅速展开。

三线建设中,冶金工业的重头戏无疑是攀枝花钢铁基地。但想要发展钢铁产业,除了资金和能源保障,最大的难题是技术落后。

攀枝花钢铁厂选址于四川攀枝花,毛主席亲自拍板,周恩来总理统筹,邓小平亲自考察选址。党中央直接领导,调集全国资源,无数专家和数十万建设者聚集金沙江畔,开始了这座钢铁厂的建设。

攀枝花矿产丰富,但大多为钒钛磁铁矿,以当时技术难以剥离这些杂质,导致炼钢时杂质与铁水混合,机器无法正常出铁水,钢厂一度陷入停摆。

为此,中央派遣大量技术专家在此潜心试验。经历无数失败后,终于掌握规律,突破难关。

1970年7月1日,攀枝花钢铁厂全面投产。看着高炉喷涌而出的炽热铁水,专家们激动万分,全国上下为之振奋。

然而出钢只是开始,更多问题随之暴露。中国当时正遭受美苏封锁,钢厂绝大多数设备国产,虽是当时的奇迹,但与国外先进设备相比还有差距。

设备质量不佳,炼钢过程中困难重重。

但这些难题难不倒中国技术人员,他们一次次攻坚克难,炼钢技术逐渐成熟。

然而,那些刚从高炉中铲出的废弃炉渣,却无人关心,只当作垃圾堆放一旁,等待日后处理。

70年代初,随着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日本紧随其后。1972年2月尼克松离开后,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北京,标志两国关系正常化。

当时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工业领先亚洲,但资源短缺是其长期难题,因此对资源的觊觎极为强烈。

中日刚签署联合声明,日本便急切派考察团来华考察矿产项目。

我们也希望通过合作吸收先进经验,推动工业发展,于是周恩来总理安排考察团访问攀枝花钢铁厂,并交代务必热情接待。

考察当天,攀钢工人早早准备就绪,展现我国友好姿态,也首次向世界展示冶炼技术。工人们穿戴整齐,干劲十足。

技术人员带团参观生产车间、轧钢车间、冶炼实验室、焦化车间等。尽管工作人员热情介绍,日方专家却神情冷淡,毕竟在他们眼中,我们的技术不过是“儿戏”,早被淘汰。

直到带团至高炉炼钢车间,日方专家的态度才略显变化。

但意外的是,他们没有对高炉本身表现出浓厚兴趣,而是径直走向堆积如山的炉渣堆,挑拣着废弃物,时不时取出一块仔细观察,围着炉渣兴奋讨论。

随后,一位专家问:“这些都是你们炼钢时的剩余物吗?”

工作人员答:“是的,这些都是高炉炼钢过程中产生的废渣。我们为提升钢材纯度花了不少功夫,剔除杂质后留下的工业废料。”

尽管工作人员试图介绍炼钢技术,专家们显然没在意,只记住了“高炉渣”“工业废料”这几个词。

一位日本专家问:“你们通常怎么处理这些废弃炉渣?”

工作人员答:“工业垃圾嘛,当然按正常程序处理掉。”

日方听闻立刻激动起来,并提出想带走一块炉渣留作纪念。厂方自然未拒绝。

工人和领导见状暗笑,觉得这些大名鼎鼎的专家竟然对废料如此感兴趣,难道真是来“捡破烂”的?没想到,这只是开始。

考察结束不久,日方再次联系攀枝花钢铁厂领导,表示希望长期承接高炉渣处理工作。领导愣住了:“这都是废料,你们还要?”

日方提出用优质钢材交换,承诺钢材质量优于厂内自产产品。

日本人费这么大力气换废料,显然不简单,厂里人越想越觉不对劲,于是以需请示上级为由暂缓处理。

事后,厂领导召集技术专家复盘分析,猜测日本可能拥有更先进的提炼技术,能从炉渣中二次提纯出价值更高的金属。但即使如此,换取优质钢材似乎仍不划算。

彼时我国科技落后,炉渣中除少量钢材外基本无他用,但这不意味着别人能任意玩弄我们。

领导决定将此事上报上级,报告辗转送到周总理桌前。周总理看过摘要,果断决定:绝不能让这些炉渣落入日本人手中。日本人如此重视,足见炉渣价值远超想象。

令人意外的是,日本遭拒后仍不死心,得知攀枝花炉渣被用作金沙江河道填充,竟跑到上海黄浦江边试图捞回被冲至江中的炉渣。

此举引起有关部门高度警觉,立即要求攀钢妥善储存废渣,防止流失。

日本越是执着,越证明这些废渣中藏有他们梦寐以求的宝贝。那么,这些废弃炉渣究竟隐藏了怎样的秘密?

随着我国科技进步,炉渣中蕴藏的秘密逐渐揭开。

攀枝花钢厂周边铁矿资源丰富,但多为含钒钛磁铁矿,提炼过程中大量伴生金属如钒、钛、钴、镍等被视为杂质弃之不顾。

这些伴生金属不仅经济价值巨大,更具重要军工用途。例如钒,这种熔点极高的稀有金属,可与铁合金化,制成高硬度、高熔点钢板。二战时,德国坦克钢板就用到此合金。

钒与钛、铝合成合金,在航天航空领域广泛应用,如飞机发动机、宇宙飞船骨架、导弹、蒸汽轮机叶片、火箭发动机壳等。此外,钒还应用于磁性材料、硬质合金、超导材料和核反应堆等尖端领域。

更珍贵的是,炉渣中还含有稀土资源,被誉为“工业黄金”。稀土能显著提升产品性能,尤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促进军事科技飞跃。美国在冷战后多次局部战争的技术优势,部分得益于稀土技术。

仅凭这些例子,就足以看出伴生金属和稀土的战略价值。如果日本真的用优质钢材换走堆成山的炉渣,我们将遭受巨大损失。

后来,随着我国工业技术进步,这些炉渣得以重新提炼,稀有金属被广泛应用于科技建设。

事实证明,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唯有强大自身,方能不受制于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安全提示
系统出于安全考虑,在点击“发送语音验证码”后,您将会收到一条来自950开头号码的语音验证码,请注意接听。
暂不发送发送语音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