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里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这里的“养”,可不单单是给口饭吃,里头藏着让父母舒心的讲究。老话说得更直白:“有钱能使鬼推磨,没钱寸步难行”,放到父母晚年这事儿上,简直是句句在理。你别不爱听,子女手里有没有钱,真不是俗不俗的问题,它直接牵着父母晚年的冷暖松紧。手里宽裕的,父母看病敢用好药,出门能坐舒服车,跟老伙计聊天都腰杆硬;手里紧巴的,父母想添件棉衣都得琢磨半天,真病倒了,全家都得揪着心愁钱,这份煎熬,谁经历过谁知道。
一、子女有钱,父母多是“心安身自安”的舒坦 《菜根谭》里讲:“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这“心安”的底气,很多时候就藏在子女的钱袋子里。你想啊,子女要是赚钱不少,父母压根不用操心生计,退休金够不够花?不用愁;孙辈上学要不要添钱?不用急;自己头疼脑热想去医院看看,子女一句“妈,咱挂专家号,别心疼钱”,那心里的暖,比吃啥补药都管用。 老话说“家有千金,行止由心”,子女有钱,父母的日子就能过得“由心”。冬天想炖锅羊肉汤,不用算着肉价;夏天想去邻市逛公园,不用纠结车票钱;跟老姐妹约着跳广场舞,想买身新舞衣,眼睛都不用眨。这不是虚荣,是日子该有的松弛劲儿。就像杜甫写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家里不缺钱,父母脸上的笑都踏实,那是从心里往外透的舒坦。 反过来呢?子女要是手头紧,父母就算自己有点积蓄,也得攥得紧紧的。生怕哪天子女周转不开,自己帮不上忙;更怕自己生病,一下子把子女拖垮。就像守着空粮仓的老农,明明饿了,也得说“我不饿”,这份硬撑,看着都让人心疼。 二、子女没钱,父母常遇“贫贱夫妻百事哀”的难 元稹那句“贫贱夫妻百事哀”,其实换个角度看,子女没钱,父母晚年也容易“百事哀”。不是说子女不孝顺,是现实太磨人。就拿看病来说,子女要是月薪刚够糊口,父母查出点毛病,先琢磨的不是怎么治最好,是“这药太贵,要不换便宜的?”“住院费太高,要不回家养着?” 民间有句糙话:“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这难,在父母身上更揪心。我见过邻居张大妈,儿子开网约车,一个月挣不了多少,她膝盖疼了好几年,愣是舍不得做核磁共振,说“忍忍就过去了,别给娃添负担”。每次疼得直咧嘴,还跟儿子说“我没事”。这哪是没事?是怕自己的疼,变成儿子肩上更沉的担子。 古语说“养儿防老”,可子女没钱,这“防老”就成了父母的“怕老”。怕自己成累赘,怕给子女添麻烦,连想吃块蛋糕都得掂量半天,这种日子,哪有什么幸福可言?不是子女不孝顺,是“没钱”这两个字,像块石头压在全家心头,连笑都带着点沉重。 三、钱的多少,藏着父母“面子”里的“里子” 老话讲“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父母晚年的“面子”,很多时候也跟子女的钱挂钩。不是说要多风光,是那份不卑不亢的底气。子女有钱,父母跟老伙计聊天,说起“我家娃最近带我们去海南玩了”“孙子报兴趣班,娃说别心疼钱,让孩子好好学”,语气里的骄傲,是装不出来的。 可要是子女没钱,父母就算嘴上不说,心里也难免打鼓。小区里李大爷,儿子摆摊卖水果,风里来雨里去,他总跟人说“我家娃踏实,能吃苦”,可背后总偷偷往儿子摊位塞钱,怕他不够本钱。有回老伙计约他去茶馆喝茶,他说“我不爱那味儿”,其实是怕茶钱贵,自己掏不起,也不想让儿子报销。 《礼记》里说“礼者,养也”,这“养”不光是物质,还有精神上的体面。子女有钱,父母不用在人前“装大方”,不用怕别人问起子女近况时躲躲闪闪。这份体面,看着是“面子”,其实是“里子”——是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过得好,自己也能跟着挺直腰杆,这份踏实,比啥都金贵。 说到底,子女有钱没钱,从来不是衡量孝顺的唯一标准,但它实实在在影响着父母晚年的幸福指数。就像老话讲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孝顺的子女,手里没钱,想让父母过得舒坦,也难免捉襟见肘。当然,也有子女没钱却把父母照顾得无微不至的,但那份“无微不至”里,藏着多少咬牙硬撑的辛苦,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其实父母要的不多,不过是“病了有人管,饿了有饭吃,闲了能踏实晒晒太阳”。可这些简单的愿望,往往需要钱来打底。所以啊,做子女的,能多挣点就多挣点,不是为了攀比,是为了父母疼的时候能毫不犹豫地买药,馋的时候能痛快地买块肉,是为了那句“我娃有本事,我晚年不愁”,能让他们说得理直气壮,过得心安理得。这,才是对“养则致其乐”最好的回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