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有云:“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将“孝”视为做人的根本,可这“孝”从来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藏在日常的细节里。老祖宗也常说“三岁看老,七岁看大”,孩子孝不孝顺,从小时候的言行举止里就能看出端倪,根本不用等到老了才验证。有些细节看似不起眼,却像镜子一样照出孩子的本心,答案可能有点扎心,但早看清早引导,总比晚年失望强。
一、看他会不会“把你当回事”,眼里有你的孩子才懂疼人 《礼记》里说“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这里的“畜”是“滋养”的意思,真正的孝,是心里装着长辈,做事能想着你的感受。有的孩子,你说“今天不舒服想早点睡”,他会主动把电视音量调小;你念叨“想吃口家乡的咸菜”,他记在心里,下次逛街特意给你捎回来;哪怕你随口说句“这双鞋磨脚”,他也会想着帮你换双舒服的。 可有的孩子,你生病时他顾着玩手机,你累了他还缠着要你陪玩,你说的话转头就忘,总觉得“你照顾我是应该的”。老话说“眼里有活,心里有人”,孩子眼里有没有你,不是看他多会说好听的,就看他愿不愿意把你的小事放心上。《论语》里讲“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连“把你当回事”都做不到,就算将来给你钱花,也难有真心的疼惜——这细节,最扎心也最真实。 二、看他懂不懂“体谅你的难”,有同理心的孩子才知感恩 《孟子》里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顺的根是“同理心”,能体会你的辛苦和不易。有的孩子,看到你弯腰拖地会说“奶奶我来帮你”,知道你退休金不多,从不吵着要昂贵的玩具,甚至会把自己的零食分你一半,说“爷爷你也尝尝”。 反观有的孩子,你起早贪黑给他做饭,他嫌“不好吃”就倒掉;你省吃俭用给他买文具,他随手就弄丢;你累得直喘气,他还催“快点带我出去玩”。老话说“娇儿无孝子”,被宠坏的孩子只知索取,不懂体谅,觉得你的付出“天经地义”。《颜氏家训》里讲“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没经历过“体谅”的教育,孩子哪会懂得“感恩”?等你老了动不了了,指望他体谅你的难?怕是难上加难。 三、看他愿不愿意“听你讲道理”,懂敬畏的孩子才守规矩 《论语》里说“子不教,父之过”,孝顺的前提是“知对错”,愿意听长辈的教诲。有的孩子,你告诉他“不能浪费粮食”,他会把碗里的饭吃干净;你说“待人要有礼貌”,他见了长辈会主动问好;哪怕他犯了错,你批评他时,他会低头听着,说“我错了,下次改”。 可有的孩子,你说东他偏往西,你不让做的事他偏要做,你教育他时他还顶嘴“你懂什么”,甚至对你大呼小叫。老话说“敬父如敬天,敬母如敬地”,对长辈没敬畏心,眼里就没规矩,更别说孝顺了。《增广贤文》里说“养儿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不是说孩子不好,是没教他“敬畏”二字。连你的道理都听不进去,将来你老了,他哪会把你的需求放眼里?怕是“顺”都做不到,更别说“孝”了。 说到底,孩子孝不孝顺,从来不是天生的,是细节里养出来的。眼里有你,是疼人的底子;懂得体谅,是感恩的萌芽;愿意听劝,是守规矩的开端。老祖宗说“树不修不成材,儿不教不成器”,这些细节看着小,却是孩子品行的“试金石”。早发现问题,早点引导,别等孩子长大,才后悔当初没教会他“孝顺”二字——这世上,最扎心的不是孩子不孝顺,是本可以教好,却错过了时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