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岳父做客女婿家,提起埋在家乡的烈士名字,女婿激动:那是我爷爷
1994年,红安县的烈士陵园里,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访客。守墓的老人姜爷爷得知他们的身份后,情不自禁地激动起来。
这些人究竟是谁?为何让姜爷爷如此激动?让我们回到1929年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那时,社会动荡,国家四分五裂,无数家庭在战火中破碎。高德福,出生在河南新县一个普通农户家庭,家里还有一个哥哥。尽管社会动乱,兄弟俩凭着自己的勤劳与智慧,过上了自给自足的平凡生活。
随着年岁渐长,高德福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在媒人的介绍下娶了邻村的姑娘。婚后,两人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很快便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看似安稳的日子,却难掩内心深处的焦虑——乱世中的百姓,生存本就不易。
高德福的心中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希望能为国家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国家强大了,百姓才能真正过上安稳的生活。他常常和妻子谈起这一点:“我时常做梦,梦见外面乞讨的人是我们的孩子,我怕那天真会到来。”
妻子轻抚他的背,默默说道:“我知道你心中有大义,你不是那种困于儿女情长的男人。作为妻子,我只能默默支持你,不会阻拦你。”
高德福心中有太多的不舍:妻子日夜操劳,年幼的两个儿子,他未能尽到做父亲的责任,而怀孕的妻子更是孤独无助。尽管心中有万千不舍,但家国大义始终压过了一切。高德福深知,只有国家强大,家庭才会有未来,而他必须为此而战。
那天晚上,高德福找到哥哥,表达了自己要参加红军的决定。哥哥看着他,轻轻地摸了摸他的头,“你长大了,有自己的主意了,想去就去吧。家里我会照顾好的,你放心。”说到最后,哥哥眼中满是泪水:“小福子,惜命点,记得家里还有人等着你。”
高德福微笑着拍了拍哥哥的肩膀,笑着回应:“放心,我舍不得死。”这是哥哥记忆中,高德福最后的模样。第二天一早,高德福背着妻子精心准备的行囊,踏上了为国奋斗的征程。
“没错,这就是我爷爷。”高定新站在烈士的墓碑前,眼中含泪,哽咽说道。原来,这座墓碑正是他一直寻找的亲人——高德福烈士的墓碑。
高德福的失踪,曾成为家人心中无法解开的谜。1980年代,有传闻称高德福在红安县养伤,但当时高定大的父亲曾去寻找,却始终未能找到任何关于高德福的消息。从此,这个亲人的名字逐渐被遗忘。
直到1994年,机缘巧合下,高定新的岳父程如松从湖北赶到,准备看望远嫁到河南的女儿。在餐桌上,程如松突然提起了高德福的名字:“你姜爷爷守了几十年的烈士墓,里面有一个人,叫高德福,是新县的。”这一句话犹如晴天霹雳,顿时让高定新和他的父亲愣住了。
“确定是叫高德福吗?”高定新急切地问道。
“就是这个名字。”程如松确认道,“那座陵园里,大部分烈士没有名字,只有河南的高德福,名字十分清晰。”
这一发现让高家父子心头涌起一股强烈的情感,他们几乎是立刻放下手中的饭菜,急忙赶往红安县。经过几番查询与验证,终于确定,墓碑下的确是他们的亲人——高德福。
站在烈士的墓碑前,高定新激动地双手紧握,久久不能平复内心的激动。那块铭刻着“高德福烈士之墓”的石碑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仿佛在诉说着英雄的故事。然而,英雄未能亲眼见证那个他为之奋斗的美好未来。
高德福原本打算南下,去寻找红军的主力部队。然而当他来到湖北时,他发现这里同样需要革命力量。于是,高德福决定留在这里,投身革命事业。当时黄安、麻城一带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许多农民没有武器,仅凭铁锹和菜刀投身战场。高德福加入了起义队伍,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他迅速晋升为营长。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波折。1931年,在一次战斗中,高德福身受重伤,未能随部队转移,留下来独自疗伤。由于缺乏医疗物资,加上酷热的天气,伤口不断感染,最终导致高德福的伤情恶化,不幸牺牲。
姜能山爷爷,守墓的老人,含泪讲述着这段往事。高家父子早已泪流满面。姜爷爷说道:“我父亲也是烈士,我是烈士的遗孤,守护这些烈士的墓,是我的责任。你爷爷当年离开家时,我还很小,什么都不懂。当他失踪后,你奶奶常常哭泣,我曾经怨过他。”
姜爷爷哽咽地说:“我曾问奶奶,为什么要支持你爷爷参军?她告诉我,你爷爷是为了国家,为了让我们过上好日子才去的。我不能拦住他,不可以成为他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高定新的心中充满了感慨。无数的革命先烈为国家捧起了生命的火种,正是他们的英勇与牺牲,才让我们今天有了如此美好的生活。
“历史不会忘记这些英雄。五星红旗,永远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