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理需求”洗地?主播的无耻正在击穿道德防火墙

用“生理需求”洗地?主播的无耻正在击穿道德防火墙 “正经人会沉迷直播间吗?”被指“情感围猎”女粉丝时,这位男团主播的反问,像淬毒的耳光扇向受害者,更扇向对“体面”尚存敬畏的人。他轻描淡写的“单身解决生理需求不违法”,实则在宣告:只要没触碰法律红线,道德底线可随意碾成粉末。 这场骗局是场精准的情感屠宰。44岁的袁女士从一个小礼物开始,掉进“卖惨-共情-暧昧-诱导”的陷阱:主播编造的“离婚负债”“家人患癌”是筛选目标的诱饵;从“宁静姐”到“宝贝”的称呼转变,是情感绑定的信号;“只有你懂我”的耳语,成了榨干43万积蓄、逼她离婚的最后一击。当其他受害者带着80万损失的证据出现,她们才发现,情话是群发的,承诺是复制的,连“谈心”时间都被切成多段——自己不过是围猎中的猎物。

主播用“法律底线”为龌龊加冕。他说“聊天满足需求不违法”,却不提粉丝被诱导透支借贷;强调“单身合法”,却隐瞒同时与多人“恋爱”;指责受害者“沉迷”,却回避自己主动私信、伪造人设、操控情绪的全过程。这种“不违法即合理”的逻辑,无异于宣称:只要没进监狱,骗光积蓄、毁人家庭、逼出抑郁症,都只是“生理需求”的附属品。 法律或难给“情感欺诈”精准定罪,但公序良俗早有标尺。主播的工作是表演,不是以恋爱为名敛财;打赏是对内容的认可,不是被情感绑架的“赎金”;直播间是娱乐场,不是“杀猪盘”。当行业把“撩粉骗钱”当技巧,把“道德沦丧”当智慧,透支的是社会对陌生人的信任,是人们对“真诚”的最后期待。 “正经人会沉迷直播间吗”的诛心之论更显歹毒。按此逻辑,被诈骗是“活该”,被PUA是“自找”,被霸凌是“不机灵”。这种将责任全推给受害者的流氓逻辑,是在为施害者脱罪,为“恶”发放通行证。难道因有人轻信,欺骗就成了“理所当然”? 如今警方已认定“涉嫌感情欺诈”,涉事团队却仍在直播。这恰是问题核心:当“情感围猎”收益远高于风险,当“道德污点”能被流量洗白,总会有人铤而走险。我们追问的不仅是主播的无耻,更是:什么样的土壤,能让这样的无耻活得如此理直气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安全提示
系统出于安全考虑,在点击“发送语音验证码”后,您将会收到一条来自950开头号码的语音验证码,请注意接听。
暂不发送发送语音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