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夏收结束,收购、加工随之展开。小麦是我国两大口粮之一,不少人喜欢的馒头、面包等面食原料都是小麦。在鄄城县,小小面点,已经做成县域富民大产业。
眼下正是甜面瓜丰收的时节,在鄄城县一家馒头加工厂记者看到,他们刚刚购进一批甜面瓜,开始制作曲头,趁着好天气,要把工厂一年的用量赶制出来。
鄄城县某食品企业负责人谭海军:“用这种面瓜,这种传统工艺制作的曲头,含有丰富的酵母菌,用它发酵加工做出来的馒头,有光泽,麦香味浓,嚼劲足,发甜。”
鄄城地处鲁西南,小麦品种以中筋麦为主,最适合做馒头。依托这一优势,当地政府支持成立馒头协会,通过免费开展面点师培训,举办馒头文化节等,把蒸馒头这种传统“营生”打造成为了县域富民“新产业”。71岁的吴正修是当地馒头行业的老手艺人,他几十年如一日,专门为一些馒头作坊提供传统的曲头酵子。
鄄城县制曲手艺人吴正修:“用量大的店都自己生产,用量小的就委托咱给他加工点。”
鄄城县馒头协会会长赵保记:“酵子发酵出来的。呛面制作,蒸出来的馒头有层。一层一层的。现在在北京天津,一半以上的馒头坊都是鄄城人开的。”
用传统发酵工艺制作曲头,是当地馒头俏销的灵魂。不少馒头制作师傅带着这门手艺走出家乡,将馒头坊开遍大江南北。在北京鼓楼东大街,来自鄄城的面点师打造的“鼓楼馒头”,吸引了众多食客来此打卡。
顾客:“就觉着这个馒头挺好吃的,家里人也一直特别喜欢吃,这馒头我差不多能吃两三个一顿。”
截至目前,鄄城县本土馒头生产企业有3家,年销售额突破10万元的网点79家,去年线上产值突破 6000万元,产品覆盖山东、河南、河北三省 200多家商超。而在全国,鄄城馒头坊已突破1万家,从业人员达5万多人。
鄄城县馒头协会会长赵保记:“一个馒头坊一年大概就是三四十万 一年的纯收入。咱们鄄城1万多个馒头坊,一年就是30个亿。”
鄄城县商务局局长李婷:“下一步,我们强化服务,鼓励面点师守正创新,制作花样翻新、适合大江南北群体喜欢吃的面点,全力打造优质麦供应、面粉加工、工艺传承、馒头生产销售完整产业链,让小馒头成为大产业,把家乡的味道变成实实在在的‘金饭碗’。” (记者:朱华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