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多年,期间俄罗斯在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击。起初,俄罗斯怎么也没想到,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国家乌克兰,竟然会让自己陷入如此艰难的局面,攻打乌克兰远比预想中困难得多。
随着战争形势不断演变,俄罗斯逐渐意识到自己难以击败乌克兰的根本原因。当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后,俄罗斯毫不客气,直接将矛头指向了北约。究竟北约做了什么,令俄罗斯如此震怒?
最初,北约只是向乌克兰提供一些轻武器和防弹装备,支持看似有限。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援助力度逐步加大。到了2025年的峰会,北约明确决定每年向乌克兰提供至少400亿欧元的援助,这笔资金并非象征性赠予,而是全部换成了实打实的高端军事装备。
其中,德国提供的MRC“台风”导弹发射器,名字听起来气势磅礴,实际上是基于美军MK41垂直发射系统改造的,具备发射战斧巡航导弹的能力,射程可达1600公里。换句话说,从乌克兰境内发射的导弹能够覆盖俄罗斯腹地的多个重要大城市和军事基地,这几乎相当于将刀架在了俄罗斯的咽喉上。
美国方面更加直接。原本计划向瑞士交付的5套“爱国者”导弹系统,临时更改方向,直接运往乌克兰。这些先进武器一到战场,形势立刻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俄军依靠火力压制和坦克集群推进取胜,但现在乌克兰拥有了远程精确打击能力,俄军后方的弹药库和指挥中心频频遭受袭击,前线坦克缺油少弹,冲锋陷阵几乎变得徒劳无功。
更令人震惊的是北约提供的“全方位支援”。卫星、预警机全天候监视俄军动向,实时向乌克兰军队传送打击坐标。比如最近乌克兰用“雷霆-2”导弹袭击莫斯科附近军事基地,这款导弹射程达700公里,核心技术全来自北约,如果没有卫星定位支持,根本难以命中目标。
波兰还联合乌克兰建设了一个弹药工厂,目标是每天生产10万发炮弹。尽管当前产能尚未完全达到,但在英国、德国等国协助下,乌克兰的军工产能逐渐恢复,乌军再也不必像从前那样节约弹药。
情况甚至更加明目张胆。罗马尼亚派遣F-16战机直接进入乌克兰领空击落俄军无人机。俄军虽然发射了S-400防空导弹试图反击,却频频失手。这种行为早已超出援助范畴,几乎等同于直接参战。
俄罗斯这才意识到,对手早已不只是乌克兰军队,而是整个北约联盟在背后鼎力支持,几乎是对抗着半个地球的军事力量。
不过,北约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特朗普上台后,强硬要求北约成员国将军费提升至GDP的5%,并要求超出部分资金必须购买美国武器用于援助乌克兰。这一政策引发不满,德国、挪威等国表面答应,私下里却怨声载道。毕竟军费增加意味着教育、医疗等公共开支被削减,民众不满情绪高涨,抗议游行日益频繁。
法国、意大利更是直接拒绝执行,质问为何要为美国军火商输血。内部纷争导致乌克兰的援助时断时续,甚至武器送到前线说明书还是德文,乌军一边作战一边摸索,设备损坏后还得等德国工程师来修,效率极为低下。
面对压力,俄军被迫硬拼。俄罗斯国防部公开放话称,从俄罗斯发射导弹,11分钟内可到达柏林,16分钟内可打击伦敦,明显是在向西方发出威胁:如果继续支持乌克兰,后果自负。
敖德萨港是西方援助武器的主要通道,俄军毫不犹豫地实施轰炸,并警告波兰、罗马尼亚不要继续充当中转站,否则连它们的基地也将成为打击目标。
在经济层面,俄罗斯也做出了应对。此前国际交易大多依赖美元,现如今莫斯科交易所中人民币交易额每日可达100亿卢布,绕开美元制裁,使得俄罗斯购买武器和资源不受影响。
地面战场上,朝鲜特种部队也介入协助,在库尔斯克地区配合俄军作战,一举消灭300多名乌军士兵。俄军趁势增兵至70万,发起所谓“夏季攻势”,希望在冬季来临前迫使乌克兰投降。毕竟冬季欧洲能源供应紧张,乌克兰及其支持者可能会更难坚持。
特朗普还放出狠招,声称如果俄乌在9月2日前不实现停火,将对俄罗斯商品征收100%关税,连印度和中国购买俄能源的行为也将被制裁。但这招实际效果有限,美俄贸易规模本就极小,仅占美国外贸0.06%,经济层面对俄罗斯影响不大,更多是为了展示姿态。
然而这姿态却让欧洲陷入恐慌,担忧激怒中俄会导致能源短缺,冬季取暖成问题,进而引发民众抗议,后果难以承受。
如今俄军彻底明白,只有狠狠打击北约这个背后的支持者,这场战争才可能结束。于是俄罗斯不断加大威胁力度,轰炸援助通道,甚至亮出核武器的威慑手段,意在警告对手:一旦被逼急,谁也不会轻松过关。
北约则在努力施压俄罗斯的同时,也担心过度逼迫导致局势失控,内部援助节奏忽快忽慢,矛盾不断。
总的来说,俄军起初没有预料到北约会如此大规模地介入支援,原以为凭借常规军力能迅速解决战斗,结果北约不仅资金、武器源源不断,还手把手传授战术,甚至直接提供目标坐标。等俄罗斯意识到时,战争已经陷入胶着,迫使其采取更加激烈的手段。
而北约既然已经全面参战,绝不会轻易退场。接下来,战争将看谁能坚持到最后:是俄军的“夏季攻势”奏效,还是北约的持续援助撑到冬季,依然充满变数。
不过,最清楚的是,这场战争早已超出俄乌两国范畴,成为背后大国的博弈,而真正遭殃的,始终是两国的普通百姓。
——每日经济网 2025年7月17日,《俄罗斯:核威慑政策仍有效,高度关注西方援乌远程武器!美国宣布量产这一精确打击导弹,射程达5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