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泽生将军被毛泽东、彭德怀等中央领导高度赞扬。尤其是他在这场战争中的一场战役,深深刻在了他的心中,每每回想起,都让他情不自禁泪流满面。
曾泽生将军年轻时曾在云南讲武堂接受过严格的军事理论教育与作战训练,后来在黄埔军校进修。尽管他出身于国民党军队,但他和许多其他国军中的爱国将领一样,对于蒋介石消极抗日、专心剿共的政策持不同意见。在抗日战争期间,曾泽生参与了许多重大战役,如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和南昌战役,凭借杰出的军事才能,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随着重庆谈判破裂,内战的阴霾逐渐笼罩整个中国,曾泽生看到蒋介石以个人私利为先,推动内战,内心极度不满。蒋介石开始怀疑曾泽生的忠诚,将战场上的失利归咎于他,最终让他决定投身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成立贡献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曾泽生再次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他主动要求率领部队进入朝鲜作战。他所指挥的50军,不仅是抗美援朝的主力部队之一,而且在电视剧《跨过鸭绿江》中,也对志愿军的英勇表现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进入朝鲜后,志愿军以三战三捷的辉煌战绩震撼敌人,尤其是第三次战役,50军的表现更是堪称突出。通过灵活的穿插战术,50军成功打垮了美军第二十五步兵师的一支营,并截断了英军二十九旅的退路,导致联合国军内部分裂,其他参战国的士气受到严重影响。
士气对战争至关重要,正因为像50军这样英勇无畏的志愿军,不怕牺牲,才让我们在进入朝鲜后,成功把美军赶回三七线附近,取得了巨大的战略成果。第三次战役不仅让联合国军意识到志愿军的强大,也改变了他们对中国军队的傲慢态度,同时也给了朝鲜人民一种期盼,期盼着有朝一日能统一整个半岛,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
然而,彭德怀司令敏锐地意识到,尽管美军在第三次战役中被打得仓皇撤退,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强大的主力。与此同时,我方军队的数量也不再像刚进入朝鲜时那样占有优势,贸然一鼓作气,统一整个朝鲜半岛,显然是不现实的。更何况,补给线过长,远超预期。第四次战役前,彭德怀已做好准备,做好了为胜利付出巨大牺牲的心理准备。
此时,麦克阿瑟已经因连败被李奇微取代。相比麦克阿瑟的名气,李奇微更具实战能力,并且对志愿军的战术有着深入的研究。上任后,李奇微迅速总结出我军的作战特点,并准确预测到我军因补给线过长而造成的后勤困境,决定采取磁性战、进攻战和消耗战的方针,实施强力反击。
磁性战与毛主席提出的十六字决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灵活战术给我军带来了不少困扰。为了在第四次战役中取得胜利,彭德怀司令与毛主席进行了面对面的汇报,最终决定采取持久战策略,调整战略,做好长期与美军交战的准备。尽管美军的主力还在,志愿军仍面临巨大的困难,但我们必须在坚持到底的基础上,保持足够的补给、装备和战斗意志。
第四次战役中,50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50军位于最西端的战线上,背靠汉江,要面对美军第二十五师、英军第二十九旅以及土耳其一旅的强大攻势。面对如此庞大的压力,曾泽生将军深知,一旦50军无法抵挡敌军进攻,整个战线就可能崩溃。尽管如此,联合国军的反扑仍远超预期,他们使用密集的炮火攻击,每天的炮弹如同暴雨般倾泻而下。炮火攻击下,50军防线的伤亡极为惨重,但他们依然奋起反击,夜间作战将失去的阵地夺回。一次又一次的反击,给敌军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尤其是最惨烈的一天,50军几乎全军阵亡,损失惨重。
尽管如此,曾泽生将军依然坚定地命令部队继续坚守,不得后退一步,哪怕全军覆灭。因为他深知,一旦后退,整个战线将崩溃,志愿军的胜利也会泡汤。每一位战士都将生死置之度外,正是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让50军在经过巨大的牺牲后,依旧坚持到最后,为主力军队争取到了宝贵的修整和补给时间,为第四次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曾泽生将军怎么可能不怀念那些战友,怎么可能不为他们的牺牲而心痛呢?但他也知道,如果他后退,背后守护的祖国和人民将面临巨大的灾难。他完全没有退路,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关系到整个战局的成败。
1955年4月,曾泽生将军率领的50军光荣凯旋。在四年多的时间里,50军参加了95次战斗,敌方伤亡1.4万余人,俘虏440余人,成为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颗耀眼明星。这支英勇的部队,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保家卫国的壮丽篇章,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