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王智涛在东北航空学校任职,当他接到任命通知,成为空军训练部的参谋长时,心中充满了期待。然而,抵达训练部后,他却感到不知所措。工作的职责并不明确,每一天下来,他只感到空虚与迷茫,不明白自己究竟该做些什么。
王智涛在军队教育领域内享有盛誉,他在苏联的学习和工作经历长达八年,这段时间内他始终没有离开过军事教育和训练的领域。接受过两所苏联军事学校的深造后,他在不同单位担任了军事教官。回国后,他也没有改变自己的专业方向,继续在红军学校担任教员以及抗大训练部长等职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全面抗战胜利之前,王智涛仅在前线服役两年,期间担任了385旅的参谋长。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在冀东军区和冀察热辽军区担任参谋长,尽管仍身处前线,但这却是较为二线的作战部队。
1949年5月,王智涛被调任东北航校的教育长,尽管对空军并不熟悉,但他对军事教育工作颇有心得。在东北航校的四个月里,他本来打算专注于教学,同时开展一些调查研究,也参与了接待工作。然而,仅仅到了12月,他便被调往训练部担任参谋长。
当他踏入训练部的办公室,面临着“参谋长”的角色时,却发现自己对这个职位的具体职责并不清楚,也没有人来详细为他说明工作安排。于是,他就这样无所事事地坐了两个月。后来,他才意识到在空军的其他部门,除了部长和副部长以外,只有训练部有参谋长这个职位,而自己并没有明确的具体工作,只有一间办公室。
王智涛每天上班后除了看书、看看报纸,便是参加各种会议。值得一提的是,他与空军副司令常乾坤在苏联期间就已经建立了不错的关系,常乾坤知道王智涛在空军的“无所事事”,于是找到他,推荐他去防空部队工作。
当时,上海正在加强防空力量,而苏联派人来华,打算选择一位合适的人选来负责这项工作,王智涛因此得到了推荐。他对防空工作可谓十分熟悉,早在1933年,瑞金空中出现国民党侦察机后,紧接着敌方便开始投下炸弹,为了保护首长们的安全,红军不得不成立防空部队。在这过程中,王智涛被任命为防空科的科长,负责筹建防空队伍。
在他的组织和策划下,他动用了12个排组建了防空训练队,确保每个排装备三挺重机枪,以及每枪配备250发子弹。不仅如此,王智涛还亲自设计了高射架、瞄准具和飞机模型活动靶,为教学和训练提供了极好的实践素材。在短时间内,他成功地让400名指战员快速掌握防空战术,并负责相应的防空任务,撰写教材和制定教学训练计划。
经过三个月的严密训练,他所组建的防空队形成了一道有效的对空交叉火力网,成功保卫了首脑机关的安全。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时,他们甚至成功击落敌机一架,击伤两架,为红军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解放后,防空力量的装备水平远远超过了红军时期,配备了雷达、探照灯以及高射炮等先进武器,打击精度和能力有了显著提升。聂老总了解到王智涛过去在防空领域的丰富经验,因此决定将他调回进行相关工作,王智涛对这一机会感到无比振奋。老领导陈赓也向他保证:“在陈老总手下工作,你会感到非常愉快。”
不久之后,王智涛被任命为上海防空部的副司令员,1952年又升任为防空学校校长,任职多年。回首往事,他与空军之间的缘分似乎早已注定。防空部队的组建历时七年之久,1957年防空军与空军合并为新空军,尽管他仍然担任防空学校校长,但此时已完全隶属于空军的序列中,继续为国家的航空防卫尽心尽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