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山寨文化“名扬国际”,尤其是奢侈品,最近国际媒体有发现了一个有关中国山寨奢侈品的秘密,只不过这次不过产品的事,而是和商标有关:沈阳奥体万达广场的精品街将那些未出租的商铺全部包装成奢侈品商店,只不过CHANEL变成了CNANEL;PRADA变成了PRΛDΛ;Cartier则被改为了Cairter,更离谱的是不但将HERMES变成HERWES ,还将HERMES的商标改为了狗拉马车……
英国的每日邮报这种暗改名称的“无节操”行为极尽嘲讽:在沈阳的购物街就像置身全球所有最知名的购物街,确实是“非常相似……”无时尚中文网对此事报道之后,有网友不屑一顾,称这在中国是业内惯例,得意洋洋之情溢于言表。没错,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也并非山寨,而是商业地产的一些“潜规则”。
沈阳万达广场购物街借名牌的招商可谓该“潜规则”的登峰造极之作,以往也有类似情况,不过大多只是打出一两个知名品牌,罕见这样的“一网打尽”。这样做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听我说一个故事就明白了。
4年前我去某二线城市出席一个品牌的活动,该品牌坐落于一间著名连锁百货商场,商场的营销总监带着我转了一下商场,商场的一层半数商铺都屏蔽装修,一溜的都是国际一线品牌,他告诉我这些都要归功于招来了Louis Vuitton。末了,他恶狠狠地发誓“今年的业绩终于可以超过同城的xx百货,再也不用做千年老二了”。活动当晚没事,我就去逛了一下该总监提到了另一间百货,面积和楼层相仿,只不过该间百货早两年就引来了Gucci,差距就在这里了。该营销总监其实在闲聊的时候就告诉了我实情,并称他们给Louis Vuitton的条件优于对手给Gucci的条件,不但面积更大,而且承诺3年(或者5年,记不太清了)不收任何租金。
上面的故事大致就能了解为什么商业地产要冒法律风险借名牌招商了。今年商业地产招商愈发困难,因为今年Louis Vuitton和Gucci已经发布了不在中国开店的计划。全球3200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有半数在中国,空置率未来几年将会持续增长,沈阳万达广场这样火急攻心的行为倒是可以理解。
说完了招商再来说说租金的事情。既然从最大的客户那里弄不来钱,则要想方设法从其他商户那里弥补。租金一般有按面积算和营业额提成算,但是一些大的商业地产或者拥有比较好位置的商场则会综合两种计算方法,租金按最高的算。打个比方,如果按面积算月租金500万,如果当月营业额提成超过500万,则按营业额提成算,反之按面积租金算,怎么样,霸道吧。
都说中国的腐败消费成为奢侈品的支柱,其幕后推手还是商场。商场的社会关系要源源丰富与那些品牌,于是商场推出一些购物卡,基本上一万块一张起,礼物卡成为送礼的佳品。在广州的人都知道,每年接近圣诞季友谊商店所在环市路都会堵车,那些多是拿着礼品卡去消费的人,以国企、银行、政府的人为主。
大部分一年逛不到两三次高端商场的“屌丝”可能根本就不关心这些,只是去感受一下奢侈的气氛,就是在这些富丽堂皇的建筑里流淌着一些肮脏的秘密,一如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的那些“谣言”。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