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贾玺增(中国服饰史学者、时尚评论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副教授)
大明帝国(1368-1644年)历经12世,16位皇帝,享国276年。明朝服饰奢美豪华、款式多样、文化底蕴深厚、富含吉祥寓意,是中国传统纺织服饰艺术的顶峰时期。
明朝服饰之华美在热播电视剧《女医明妃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剧中人物服饰设计颇为精彩,历史还原度高,对情节烘托和人物性格塑造起到了极佳的辅助作用。
我们将首先从《女医明妃传》里的男装出发,首先谈谈明朝男人的时尚潮流。
↑《女医明妃传》剧照
要上天!皇帝高定上朝服13年才做成一件~
每逢上朝,霍建华扮演的明英宗朱祁镇便会戴“乌纱翼善冠”,穿“十二章衮服”,腰束“玉革带”,扮相非常华美。
↑霍建华扮演的明英宗朱祁镇(左)、台湾故宫博物院明英宗朱祁镇像后人临摹本(右)
这身“十二章衮服”可不是造型师凭空想象的,明朝皇帝确确实实穿过这件衣裳。
十三陵明神宗墓曾出土过一件“十二章衮服”实物。其式样为盘领大袖,窄袖口,领口右侧钉钮襻一对。在前后片正中自上而下各列三团龙,两袖饰升龙,袍侧襬处各饰团龙二。龙纹四周饰有轮、螺、伞、盖、花、罐、鱼、肠八宝图案,衣身饰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纹章,遍体还织有二百多个寿字、蝙蝠、如意纹,寓意万寿洪福之意。用孔雀线织成的十二团龙的鳞片闪闪发光,四周用金线勾边,富丽堂皇。
↑定陵出土明神宗皇帝十二章衮服实物照片
↑明神宗皇帝十二章衮服复原照片
这件“十二章衮服”制作之繁复、精细、奢华绝对超出世人想象——根据出土衮服实物小襟上的绣字及绢书标签题字可证实,这件衮服从织造到收入内库的时间长达13年!
13年才做成一件上朝服,跟它比起来,那些耗费200小时手工完成的法国高级定制礼服真是分分钟被秒啊。
有文化!明朝人偏爱大红不爱大紫
我们常用“大红大紫”来形容一个人的显赫与声望,可见“红”和“紫”在人们心中的极佳寓意。可在明朝,“红”和“紫”的待遇却有天壤之别。
明朝国号为“明”,寓意“光明”,且皇帝姓朱,于是便定“朱”为正色。所以在《女医明妃传》中你可以看到,黄轩扮演的明代宗朱祁钰亲政时,常穿红色十二纹章衮服。在清代宫廷画家姚文翰绘的《历代帝王像》中,明英宗同样身着红色衮服。此外,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的尸体也是身着红色云纹缎绣十二章袍式衮服,这与黄轩扮演的明代宗朱祁钰身穿红色衮服是相互印证的。
↑清代姚文翰绘《历代帝王像》中的明英宗(左)、《女医明妃传》中身穿红色缂丝十二章衮服的明代宗(右)
↑南京云锦研究所复制的红色缂丝十二章衮服
↑红色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实物
但因《论语》有云“恶紫之夺朱也”,于是明朝将紫色从官吏的服色制度中废除不用。
很任性!我们把“土豪金”握手里,明朝男人把“土豪金”戴头上
剧中,明英宗、明代宗头上戴的帽子是明代皇帝特有的“乌纱翼善冠”。
↑北京定陵万历皇帝墓出土的乌纱翼善冠
但是,明代皇帝还有一种更奢华的用金丝编结成的“金翼善冠”。
↑北京定陵万历皇帝墓出土金翼善冠
“金翼善冠”以粗金丝连缀在一起,外面用双股金丝编结而成的辫形条带压缝,后山嵌二龙戏珠图案——图案采用传统掐丝、累丝、码丝工艺,焊接高浮雕二龙戏珠。龙角另行制作,然后焊接成立体状。背鳍排丝均匀流畅,龙身两侧以粗金丝为骨,龙身、龙腿、龙爪、背鳍和火球系用累丝方法编成镂空鳞状,龙身上的火焰是掐丝之后在火焰线形外框中填丝。二龙蜿蜒盘旋四爪张扬,昂首相对,既生动又雄浑。
好傲娇!有种风靡大明、还流传到他国的时尚单品叫“网巾”
剧中,明英宗和代宗都喜欢戴网巾,这可是风靡全大明并流传到周边国的时尚单品。
↑明代定陵出土网巾(左)、《女医明妃传》中头戴网巾(右)
明代宗网巾用马尾鬃丝或头发编结而成,网口用帛包边,是明代成年男子用来束发的网子。
据明代笔记小说集《七修类稿》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到神乐观,见有道士于灯下结网巾,问之,答是网巾。第二天,朱元璋就命此道士为道官,并取网巾颂告天下,使人无贵贱皆带之。
朱元璋为啥会对这玩意情有独钟?据说是道士说的网巾“用以裹头,则万发俱齐”这句话刺激了他的神经,他觉得这个网巾可以同“王朝保久远,国运求永昌”联系起来——如果全国男子都戴上网巾,如同全国罩上了一个大网巾,人人归顺、遵守国法,不就能天下太平、统治万世了吗?所以当时有人将网巾取名为“一统山河”。
明朝时期,上至贵官、下至生员吏隶冠下皆着网巾,这小小的网巾也是明代最没有社会等级区分功能的服饰。这个时尚单品还流传到了朝鲜、越南这两个深受明代冠服制度影响的国家。
超英武!皇帝出征军装竟然穿金戴凤
剧中,明英宗御驾亲征北方瓦剌时身穿的盔甲英武逼人,其参考依据是明代名画《出警入跸图》中的明神宗服饰。
↑《女医明妃传》中身穿戎装的朱祁镇剧照(左)、《出警入跸图》中的皇帝和侍从(右)
↑《出警入跸图》中的戎装皇帝
皇帝出征时,头上是金龙凤翅盔,顶饰红盔缨、羽翎、盔旗,前有真武大帝金像,左右各一条展翼如凤翅的吐火金龙。盔后缀甲片顿项。肩头是缀红色肩缨的金色兽头肩甲。兽头张嘴,叼红绒绦穿金色甲片制成的臂甲。身上穿方领对襟鱼鳞叶罩甲,左右两侧与后部开裾,即“长身大甲”。衣襟缀枣核形金别扣及布扣襻。通身满布鱼鳞状甲片,层叠排列,前胸左右各饰一条金色升龙。上身衣襟、及领、肩、底边等处皆施以红色织金云龙纹缘边,底缘较宽。衣身前后片底缘有双排赤、青、黄、绿彩穗。罩甲下穿龙纹曳撒。腰部束有黄色鞓带,悬挂佩剑、弓袋、箭囊。
快吓niao!朝堂上竟然出现了“衣冠禽兽”
《女医明妃传》中,官员在上朝时穿的是明代特色官服“团领衫”,因其前胸及后背缀有用金线和彩丝绣成的方形补子,也称“补服”。文官绣双禽,比翼而飞,以示文明;武官绣兽,或蹲或立,以示威武。
这是一种明代官员常朝视事时穿的服装,需头戴乌纱帽,配束带。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辨别官品。
明代官员的补服纹样多是现实中存在的动物和禽鸟。但有时,皇帝高兴时会赏赐给大臣们品官服装制度之外的飞鱼服、斗牛服、麒麟服,当然,这几种神兽都是想象中的纹样——飞鱼是身有翼和鱼尾的蟒形动物;斗牛的外形与龙类似,只是牛角为弯曲形(龙为直角);麒麟是四足为牛蹄的蟒形动物。
《女医明妃传》中身穿红色补服的官员与谢环《杏园雅集图卷》中身穿常服的人物形象
↑明代无款《沈度像》与明代绘画中的官员补服
玩混搭!明朝男人最爱裙子与袍子的混搭居家LOOK
剧中男性官吏私居时多穿一种裙袍一体式服装,这种腰部裁断缝合的断腰袍是前代蒙元辫线袍的遗制——虽然明朝政府在建国之初试图全面恢复汉服式样,但仍保留下了很多蒙古族服装特征。
在明代近三百年间,裙袍一体式断腰袍的地位逐步上升,成为宫廷内侍、校尉、贵胄、文武官员甚至帝王骑乘、游乐、礼乐、宴饮等场合穿着的重要服饰。同时,乡绅、处士等也纷纷效仿,使其逐步深入民间,成为具有明代特色的服饰。
↑《女医明妃传》中杭将军剧照(左)、国家博物馆藏《明宪宗调禽图》局部(右)
明代初期,断腰袍与蒙元时期非常相似,如明鲁王朱檀(1370-1389年)墓出土的柿蒂膝襕五爪行龙袍。随着时间的演变,农耕文化不断侵染,断腰袍的款式结构也在逐步改变。明宦官、内侍、朝臣并不以马为家,也不出征打仗,所以其腰部变得宽松,长度也有所增加,窄袖也为适应中原传统审美标准而逐步加宽,辫线袍徒留形式。
明代裙袍式服装中以“曳撒”最为重要。其衣身前片形制不同:后身制为整片,前身从腰部分为两截,腰部以上与后片相同,腰部以下两边折有细褶,中间不折,形如马面。其形象如《明宣宗宫中行乐图》、《宣宗马上像》中明代皇帝服装。
↑四合云地柿蒂窠过肩蟒妆花缎曳撒(明代正德)
↑《明宣宗宫中行乐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无款《宣宗马上像》
此外,《女医明妃传》中,明英宗在外出行、宠信太监王振以及东厂锦衣卫们还穿着一种装饰精美龙纹的裙袍式服装——“贴里”。
↑《女医明妃传》中穿通袖膝襕龙纹贴里的朱祁镇剧照
↑《女医明妃传》中穿通袖膝襕莽纹贴里心腹太监王振(左)、《明宣宗宫中行乐图》中身穿贴里宦官(右)
景泰四年,明代宗皇帝制定政策,允许锦衣卫们穿麒麟纹样的贴里。万历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揽政,擅自更易服制。在已有的蟒纹贴里的膝襕下面再加一襕纹样,时称“三襕贴里”,又在两袖上各加两条蟒襕,遍赏于近人亲信。魏忠贤被诛之后,这种夸张跋扈的“三襕贴里”便没人再穿了。
↑商喜《朱瞻基行乐图》局部
↑《出警入跸图》中的贴里
↑《出警入跸图》中皇帝与身穿贴里的宦官
↑明式红色通袖膝襕龙纹袍服
(搜狐时尚独家约稿,转载需注明出处)
剧照提供:唐人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