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狐时尚原创栏目【100个有品位的人】
2012年美食文化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播出后,全国观众一时间对吃好像都更挑剔、上心了,2014年接着又推出了第二季来满足大家胃口。而作为两季纪录片的总顾问沈宏非,更是深谙美食之道,是美食圈的知名老餮,人称沈爷。
前段时间在杭州滨江银泰喜来登大酒店的活动上见到了他,他和喜来登联手打造了一份“对味”中国菜单,以中国八大菜系为创作灵感,推出8道精美菜品来配对西式葡萄酒。
沈爷说前前后后花了近半年的时间,最后创作出了剁椒萝卜皮(湘菜)、肉皮冻(京菜)、红糟鸭(闽菜)、盐焗鸡(粤菜)、陈皮牛肉(川菜)、咸鸭蛋黄米饭卷(苏菜)、鳕鱼春卷(浙菜)、五香茶干(徽菜)这8道小食,“八大菜系虽然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分法,但也有它的优点,它用比较简单的方式概括了中国菜里面的基本味型。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和西方人之所以成为西方人,都是因为他们的食物造成的”。
【被时代潮流裹挟着,成了一位美食家】
沈爷1962年出生于上海,1980年考入暨南大学新闻系南下求学,1984年大学毕业后,在广州、北京、香港等地从事媒体工作,“媒体的绝大部分行当都算玩过一遍”。
从媒体人转型到美食家,他说是被时代潮流裹挟的,“没有什么契机,不是我主动转型的,都是被要求的。比方说人家来找你写个什么东西,你觉得写得蛮好玩的,就这样,与其说转型,还不如说被时代潮流裹挟”。
1998年《南方周末》在其副刊推出了一个叫“新生活”的专栏,主要刊登风花雪月、诗酒花茶的文章,沈爷因为“写食主义”的专栏成名,之后陆续在《城市画报》、《三联生活周刊》、《南方都市报》等多家媒体开设饮食和时尚文化专栏。他还获得过《南方周末》2002年中国“杰出专栏作家奖”,他所写的大部分“写食主义”专栏文章在2003年集结出版成书《写食主义》。当时都传沈爷的专栏是全国最贵的,每字5元。
沈爷在2000年开始就主动退休在家,希望能多照顾女儿,便不再做正式的工作,偶尔会参与一些电视节目的策划、制片、顾问,也写写文字,出版了《发现广州餐厅》、《黄色潜水艇》、《写食主义》、《食相报告》、《思想工作》、《饮食男女》、《大熊猫看小电影》、《上流社会知识竞赛》等书。好友洪晃说,他可以把任何事情都用饮食男女来解构;他自己却说是“玩玩无聊的文字游戏”。
【很幸运,二十多年没吃到过不好吃的东西】
沈爷经常深夜十一二点的时候,在微博晒出美食照片,并用“最难将息”的句式发布,而这个习惯,他已经坚持了5年。
第一条这个句式的微博是2011年12月4日发布的。
没有这碗红汤奥灶面的寒夜,最难将息。
而最近的一条“最难将息”是2016年12月2日凌晨发布的。
没有这坨土笋冻、蜂蜜虾卷、海蛎炸、金线鱼、海瓜子、老蛏炒蛋、卤水大肠以及猫仔粥的冬夜,最难将息
沈爷“最难将息”系列分享的都是他亲自品尝到的美味佳肴,他说,“最难将息”四个字是虚词,“无特定意义”。只是大晚上看到沈爷的深夜食单,夜不能寐“最难将息”的应该是看客们了。
没有这坨“清炖克什克腾旗小肥羊”的冬夜,最难将息
没有这坨“菊花蟹斗”的冬夜,最难将息
没有这坨葱油开洋拌面的冬夜,最难将息
没有这坨“举个栗子焖红烧肉”的寒夜,最难将息
……
沈爷说自己足够幸运,“我这二十年来还真没吃到什么不好吃的东西,要么自己去吃,要么跟着朋友去,我的朋友们鉴赏力都很高”。连洪晃都说,她经常跟着沈爷屁股后面去“骗吃骗喝”。
学习如何避免吃到不好吃的食物,沈爷说这是生存技能问题,每个人都要学。几十年的吃吃喝喝,沈爷早已习得,“我基本上闻个味道就知道它好不好吃,那个饭店我都不用进去”。
【寻味之旅,更好吃的永远在下一站】
联手喜来登推出的8道菜,他希望品尝者能由此对中国味道有最基本的感觉。在这位资深美食家看来,没有哪个菜可以代表中国味道,“随着城市开放,物流、人流交流频率变高,中国味道的地域特色也越来越模糊,现在往往在一些穷乡僻壤的地方,还会保留地域特色很鲜明的饮食”。
沈爷是一位寻味者,“更好吃的永远在下一站”,这么一说,有种“在路上”的仪式感。如果想追随沈爷步伐尝到美食,最简单直接的方法还是关注他的“最难将息”系列。但沈爷曾说,吃饭千万不要盲从,“我推荐的美食,只代表我个人的偏好,对别人应该没有引导性。因为我觉得好吃,别人不一定觉得好吃。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妈妈做的菜比较好吃,那我怎么知道你妈妈做的菜是什么呢?只能差不多年龄,差不多成长环境的,才有比较高的相似度”。
从沈爷憨胖的身型大概也可以猜出来,他是一个肉食爱好者,无肉不欢的那种,“从小我就胖,胖到令父母不安,让自己觉得不孝的地步”,“个人喜欢比较重口味的东西,就是肉类,当然现在没以前那么重了,辣的东西我不太能吃”。
他喜欢穿中式服装,采访中时不时的哈哈大笑,笑声饱满、通透,就像一个顽童。我说沈爷的笑声很有特色,他笑说“是特别色吗”。沈爷的幽默,好友洪晃高度概括过,“是那种非常简练的one liner”。
【沈爷的饭局:不以好好吃饭为目的的饭局,都没意思】
沈爷的作息与大多数人有点不一样,“我睡得比较晚,起的也比较晚,一天只吃两顿饭,早饭午饭合并着”。
“午饭,一般自己在家做;晚饭要么有工作,要么有朋友应酬,基本都在外面吃了”,沈爷说吃饭最讲究的是人,最喜欢和能吃的人一起吃饭,“不能吃的人,你跟他一起吃饭有什么意思,还有就是好玩”。
“酒肉朋友”的词意,在他看来仅次于“生死之交”,“酒肉朋友是朋友关系里纯度和境界最高的一种,就和吃喝一样,招之即吃,吃了就散,功利性最低,不伤感情,不会互相借钱,也不会互相争女人,皆因人(包括大部分动物)在进食时通常都处于最放松的状态”。
饭局越来越多,不喜欢的人也会遇到,“我现在才发现,你约一些人吃饭,他会很踊跃说带很多很多酒过来,这种要警惕,因为我发现他们的重点是喝酒,菜都成了附属品。还有些出席饭局的人,或者饭局本身的目的不是为了吃饭,有其他的跟吃饭没有关系的目的,也不喜欢”。
爱玩的沈爷,在饭局上也能玩出雅兴和情调,他设计的好几场主题晚宴,至今都是美食圈的佳话。
2007年愚人节,沈爷为了欢迎王朔到沪,以王朔同名小说《动物凶猛》为之定名,办了一场文坛食客的晚宴,王朔的作家好友王安忆、孙甘露、陈村、程永新等人都有出席。被王朔称为姐姐的王安忆还亲自下厨做了一道私房菜——黄芽菜煮东海梭子蟹。
2008年,9月30日,张爱玲88岁生日,沈爷在上海“福1088”老洋房餐厅办了一场“张爱玲宴”,菜肴的出处和菜单的设计,都是根据张爱玲的文字(包括小说、散文、回忆录以及陈子善老师提供的一份张爱玲写给美国友人的菜谱),20道小菜,一桌张爱玲宴,宴席上还放着对应的小说。画家丁乙夫妇、苏州画家叶放、沈爷的好友宝爷等人都有出席。
近两年,沈爷玩得最多的是蟹宴。2012年他在杭州黄龙饭店打造了一场蟹宴,2015年在上海推出了全蟹宴。
沈爷在2013年11月还玩起了网店,名叫“沈爷的宝贝”,卖的都是他精挑细选的好货,从肉制品、茶叶、点心到酱料、食器、藏书、香囊,关于美食的生活好物,他都有推荐。
很多习以为常的生活,我们就是这样过着,日复一日,比如:吃饭这件事。这位馋宗大师看来,最奢侈的美食和人与人的交流有关,“你要认得这个做菜的人,那个做菜的人也认得你,最好不要是那种泛泛之交,互相有一些了解,人与人的交流是饮食里面最奢侈的部分”。
沈爷说出了现代社会里很多人的饮食尴尬,“做菜的人不晓得做给谁吃,吃饭的人也不晓得是谁做的,这种现象几乎每天都要面对”。
(沈爷拍过的时尚大片)
搜狐时尚【100个有品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