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食记》适应这个短视频时代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强烈的人格化。画面中姜老刀留着小胡子,手臂有文身和手串儿,长年累月地穿着衬衫,同时出现的就是那只大名鼎鼎的“酥饼大人”,虽然这是一个有着30多人的视频制作团队,但人们看到的主角就这俩,这种强烈的人格化推动了《日食记》的成功。
一个人和一只猫
窗外、列车、白猫、切菜的手以及手上一串珠子;食材在锅里慢炖,小猫在旁边徘徊,偶尔偷窥一下行将成熟的美食??你猜对了,这就是《日食记》的格调。喜欢做菜或者喜欢看别人做菜的人一定会对这个视频节目有深刻印象,它画风清新、格调文艺,无论多么重口味的菜品都显得清新美好。
《日食记》是“罐头场”影视出品公司的王牌产品,由姜老刀等四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共同创办。这档节目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做饭这件事幻化得非常温暖,而且大部分菜品都是你我常吃的那些,不追求曲高和寡,而是浅吟低唱地描述一道风味的养成过程。哦,对了,那只小白猫叫“酥饼大人”,他时不时地就乱入画面,但站在画面一角儿,显得自然、妥帖。
2013年,《日食记》开始在微博上火爆起来。他在各个平台获得累计过亿播放量,全网累计粉丝5000万,在豆瓣电影的评分仅次于《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优酷美食内容领域评分更是高达9.6分。2015年12月,罐头场迎来了浅石创投的千万级人民币融资。连那只可爱的“酥饼大人”在微博上都有三百多万的粉丝了。
姜老刀是是名副其实的视频资深人士,早年他从上海财经大学金融专业毕业,做过平面设计师,做过电视节目编导,之后创办了罐头场,2013年,他推出了美食视频《圣诞的姜饼人》广受关注,也成为了《日食记》的前身。
《日食记》适应这个短视频时代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强烈的人格化。画面中姜老刀一脸的胡子,手臂有文身和手串儿,长年累月地穿着衬衫,同时出现的就是那只大名鼎鼎的“酥饼大人”,虽然这是一个有着30多人的视频制作团队,但人们看到的主角就这俩,这种强烈的人格化推动了《日食记》的成功。
此前,姜老刀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日食记》没有固定的内容形式。唯一贯穿每集剧本的固定角色就两个,一个是我,一个是酥饼。人设本身,已经带着很强烈的人格化标签了。”
酥饼则是这个节目的点睛之笔—哪个文艺青年不喜欢高冷而蠢萌的猫呢?
《日食记》是生活的预期
当然,《日食记》也会有其他人出现,但姜老刀认为,这些人都尽量踢出掉表演的痕迹,如果你是一个设计师,就要像个设计师该有的样子,针对做菜的过程,也没有太多的脚本,随性而拍。酥饼更是随性,它纯粹是顺其自然地进入画面,然后悄然消失,有时候是惊叫着跳开。还有时候,酥饼死活不配合不肯进入画面的时候,导演就把它抓起来,扔进去。
这种单纯、清爽的画风让《日食记》不再单单是一档美食节目,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阐述,虽然每一集只有5-10分钟,然后贯穿下来,就是一种清晰的生活之歌。
总会有人拿《舌尖上的中国》与之比较,其实道不同不相谋。“舌尖”追求的是宏大叙事,更像上帝的视角来审视人间的饮食男女;《日食记》则是在杂乱的生活里让你安神屏息,去寻找一丝美好而已。一个是在沃野千里寻找宝藏,一个是告诉你,宝藏就在日常里。
而这样的特色居然在一定范围超出了姜老刀对节目的定位。他发现后台数据显示,他们的很多观众居然是95后,“那些孩子可能不做饭,但是愿意一边吃着外卖,一边看我们的节目。”这时候,感觉《日食记》就是方便面的袋子,肉蛋菜全有,满足想象。
“我是 80 后,跟他们(95 后)还是有一些年龄上的隔断的。所有我本来没想过 95 后的观众会喜欢我的作品。但我觉得,他们可能对自己未来的生活都是有一个预期的,就是他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他自己会很清楚。而《日食记》表达的那种生活状态,刚好满足了他们那种具象的生活预期。”姜老刀曾经在很多场合阐述过自己受到95后欣赏的原因。
当然,看似随性的画面、烹饪故事必须有专业化的运作,而画面中出现的元素则构成了《日食记》的调性。这种调性非常日系,但有区别于流行的“性冷淡”风格,画面中常出现的元素除了酥饼大人,还有铁轨、风铃、火车、原木家具,配上治愈系的英文歌,表达了一种不张扬但让人神往的生活状态。
此外,画面中的男主角几乎不会说话,人们看到的就是他在做菜的姿影。姜老刀认为,如果加上对白对演员的挑战比较大,毕竟很多出镜做菜的人不是专业演员,而且说话会分散精力,不如专注的烹饪更有张力。
故事化延展
如果我们尝试着纵向看待《日食记》会发现,视频节目本身也在寻找新的突破,比如,他们也在试图通过一些热点来加强节目的丰富性。有一集节目叫《奢华的茶叶蛋》表述了一种态度就是:没有廉价的食物,只有廉价的偏见。这大抵上也融合了节目本身的调性—生活之美在于你对待他的态度,哪怕只是一只司空见惯的茶叶蛋。
“你吃一个包子,跟我吃一个包子,彼此的感受肯定是各不相同的。《日食记》现在的故事更多的参杂了我个人的立场,但我们希望用这样一种方式包装食物,把片子播出去之后,能够引起观众相同或者相异的感受。” 姜老刀这样阐述关于食物的哲学。
这一切都在于,姜老刀认为,传统的美食节目的出发点是把食材神话,是“大自然的馈赠”,而姜老刀则认为,《日食记》希望让食材、食物沉淀下来,成为我们身体和口味的延伸。
而到了《日食记》第二季,节目的外延也在进行扩展,姜老刀的商业思维也日渐明显。除却美食,姜老刀还开始涉足家居、健身、汽车评测等更多生活领域中,其思路是,通过优质的原生内容来吸引具有共同生活期许的用户。即使在美食领域,《日食记》也尝试着喜欢产品,比如他们推出了脑洞厨房、美食测评和少女甜品等内容,力求垂直化,而在今年,《日食记》还将着手拍摄大电影,让这个目前还没有普罗众生的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姜老刀说,“未来的互联网内容将会是一个碎片化的内容时代。我们将带着无法替代的鲜明标识在贫瘠单一的生活短视频领域不断延展和深化。通过食物、家居、身边的人、物,换起深埋在每个人心底的一丝记忆。如果说无印良品在我们的物质生活中,给人带来的是淡然的温暖。那么我们则会在年轻人的精神领域中,让大家像罐头场一样去生活。”
而作为罐头场的投资方,浅石创投合伙人郑毅也十分看好这个项目:“在姜轩(姜老刀)温暖又踏实的发展脉络中,罐头场获得了清晰的定位和极高的辨识度,出品的原生内容在内容创意、产出效率和商业价值这三个层面上找到了舒服的平衡点,让城市人在零碎的时间中得到精神需求的满足。”
所以,我们总在说,时间碎片化是趋势,但碎片化并不代表我们不需要精品的内容,哪怕只有五分钟的视频节目,依然能连贯性地引导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日食记》的价值所在。
食物是生活的延伸
当然,肯定会有人问,《日食记》和一条有什么区别,特别是一条也推出了美食台。2015年,一条推出了《美食台》这档美食节目,他脱胎于一条下边的一档节目《达人厨房》,模式就是每期邀请一位美食达人来现场做菜,这些达人形形色色,来自各地,和不同的行业。有设计师、程序员、美食编辑等等。这些达人每期贡献一道拿手菜,或是他们自己的最爱,或是他们家乡的特色美食。画面也是极尽精致之能事,走清新文艺风。
而视频自媒体的标题一般都是以帮你解决一个问题为切入点,比如第一集的标题是:《白米饭这样煮更好吃,你绝对想不到》,之后还陆续推出了手冲咖啡、烘焙方法等美食多元化的内容。
与《日食记》类似的地方在于,《美食台》出现的美食都不难做,食材简单,基本上菜市场超市就能买到。一条创始人徐沪生说,和之前“达人厨房”相比,“美食台”更系统、更集中,强调实用性。大家跟着视频就能掌握到某个美食技巧,并把某样美食做出来。如果你要做的东西,材料很难买、器具很高能,就会变得很小众,只有几千人,或者说那些美食家和美食达人喜欢,我们应该是一个高端的大众媒体。而“达人厨房”会变成“美食台”中的一个部分。我们会用更多不同的形式,来呈现各种美食。
而在商业模式上,《美食台》走的是电商加广告的路数,而日食记则还需要继续探寻衍生的盈利模式。另外一个区隔则在于,《美食台》是邀请达人来做饭做菜,而《日食记》则基本上是自己原创内容,姜老刀评价说:“一条做的是渠道,所以依然是以一个媒体的平台做内容,而我们不管做什么内容,我们会有独立的人格和设定,让观众喜欢的是我们本身,而不是我们所拍摄的一个单纯的视觉物体。
所以说一条更互联网,他们会花大成本去获取用户,然后通过一个体量去达到一些变现。而我们更内容化,会把成本用在内容上,用户依然是自然增长,从精准和强转化获取变现。”
所以,人格化、简短而丰满的故事、倡导一种精致但不张扬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日食记》以及他衍生产品的格调。至于商业化,在这个格调之下,可能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