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东北游记》:一个美国女婿写的地方志

ELLEMEN睿士 游记 阅读(0) 评论()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举报

  

??

  MichaelMeyer 是美国明尼苏达人,中文名叫梅英东,“身高一米八六,属鼠”。在东北的大荒地村生活的那一年,每遇到一个老乡,他都会用中文这样娴熟地介绍自己。

  “我来中国很久了。”

  “我觉得中文不难,比英文容易学。”

  “我没有工资,因为我是作家。”

  “我会用筷子。”

  再往下聊,村民们询问的话题也基本绕不出他早早练熟的几句话。这很快便满足了他们对这位从美国来的“上门女婿”的好奇心。

  

  1995 年开始,23 岁的梅英东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在四川小城内江当了两年外教。随后,他前往北京教书、写作、学中文,一呆就是十年。十年间,他写了本有关胡同的书,《再见,老北京》,还娶了一个东北姑娘,名字叫“丹”。

  2010 年,梅英东住进丹的老家,吉林省昌邑区孤店子镇的大荒地村。4 年后,他将自己旅居东北的经历写成了一本《InManchuria(在满洲)》,今年年初又以《东北游记》为标题发行了简体中文版。

  《东北游记》是个很容易造成误会的标题,乍一听会以为是一本记录风土人情的旅行日志;而这也的确是梅英东最初的写作计划,“记录那些逐渐消失的中国村庄”。但住进大荒地村后,他改变了计划。

  “东北在最直观的视觉上就是自相矛盾的。在东北,你能看到全中国最开阔、最大气的自然空间,山也好,林也好,牧场也好,都是粗粝而壮阔的;但与此同时,你也能在这里看到各种最不自然的人工景观。

  比如说,在长春,你可能会站在一座巨大的冒烟的冷却塔旁边等公交车,上了车以后,又经过一排排的工厂,然后突然之间,你就到了郊区,越过浩瀚的松花江,感觉仿佛自己远离尘嚣。”

  

  这样的体验使他下定决心,将记录的镜头拉远,从大荒地村出发,记录东北这片广阔地域的过去和未来。

  我没有去过东北,对这片土地的想象来源于书本中的近代史记载,以及喜剧节目中极具辨识度的口音。这两方面也基本构成了中国普罗大众对那片黑土地的认知——一场侵略战争的发端,和一句“唉呀妈呀”。

  但在《东北游记》中,梅英东站在一个外来者视角,用大量的笔墨感知老一辈东北人对土地的眷恋,同时以当地民营企业“东福米业”的发家史为参照,探讨中国农业社会转型的前景和隐忧。家长里短之间,他又以大荒地村为起点,乘坐火车和大巴,穿梭在东北的大小城镇,考察数百年来的历史遗迹。

完颜阿骨打的雕像

溥仪曾藏身的小旅馆

  梅英东感兴趣的不是中南海,而是中国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比如北京胡同里的房东太太,或是大荒地村里的“三姨”和“三舅”。

  “我的朋友 Peter Hessler(何伟)说过,在美国,如果你要写第三世界的非虚构故事,那么就必须可怜或害怕他。但你不能写生活在菲律宾是什么样子,在印尼长大是什么样子,沒有人为这些故事写书。”

梅英东在大荒地村租住的农房后院

  “如果你读过我的《再见,老北京》,会发现每个章节的头七段都在讲我在胡同里的房东太太。我把她作为书中的主线人物,是希望读者能对她产生真正的同理心——去听到她的声音,去和她一起发笑,去把她看成一个立体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情景喜剧里的丑角。有太多太多的丑角充斥在我们的新闻里(其中一个还被我们送进了白宫),而我们书写的目的,就是把真实的人送上舞台。”

??

“谁能够成为中国的翻译者?”

  ELLEMEN:东北为什么吸引你?

  梅英东: 无论是文化上,语言上,还是地理上,中国这个国家都比整个欧洲加起来还要多元。我真的已经厌倦看到那些试图“解读”中国的书了。“解读中国”?解读中国的哪一部分呢?

  就东北来说,这片地域看似远离文明的中心,却长期被看作一个战略要地和文化重镇。它的历史不仅仅是独特的,对西方读者来说,也是少有人知的,这便是我说的“异质性”。我想做的,是延展西方读者对中国的概念。

  ELLEMEN:你的最初计划只是写一个村落?

  梅英东: 我开始想写一本关于中国民间风俗的书,包括民间歌谣和传说,以及乡下安静的生活——冯骥才指出,中国每天有 80 至 100 个村落消失,我想在它们消失之前去看看它们,去记录它们。但到大荒地村之后,我发现在这个小小的村庄内,我能同时听到满语、日语和韩语,还见到了参与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兵,村里的老人还跟苏联红军打过交道。东北是一块瑰丽厚重的织锦,而荒地村只是其中的一小地方。

  ELLEMEN:你对在中国接触到的年轻人有什么印象?尤其是你在农村地区接触到的年轻人。

  梅英东: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我在香港、伦敦和美国的大学里遇到的学生们,他们当中,最优秀的往往都是农村出身,在这中国也是一样。我在中国看到的农村孩子比城里孩子要用功得多,因为他们不得不用功。

  对中国的农村孩子来说,他们在面对城里孩子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因为他们很快就发现,大部分“机会”是不会倾向你的,你必须要比别人更努力,才能让原本不平衡的天平想你倾斜一点点。如果机会的大门敞开了一条窄缝,你必须立刻伸出脚,卡住它,不让它再次关上。

  但很遗憾的是,我认为中国的年轻人对土地已经基本没有感情了。很多农村的父母根本就不允许他们的孩子下地种田,我甚至还在大学的农林专业见到过从未种过一粒稻谷的学生。在美国的一些中小学校里,我们会开设园艺,或者畜牧的兴趣小组,小孩子可以亲身学习如何养鸡养猪。在中国,这方面的教育在校园中是缺失的。

  ELLEMEN:你接触到的其他地区的中国人对东北人有刻板印象吗?他们对你的东北见闻有什么评价?

  梅英东: 在我接触到的“关内人”眼中,东北人都是淳朴热情的直肠子,俗称“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其实在美国,其他各州的人也是这么看我的老家,明尼苏达州的。但事实上,我在东北认识的很多人都是文雅而渊博的。

  在大荒地村,他们把我当老师,而不是老外。他们很有教养,完全不符合人们对农民不好的刻板印象。东北的图书馆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为我的写作提供了大量有用的资料。其实在全国各省中,吉林省的文盲比例也是最低的。

  ELLEMEN:你曾提到,希望用一种“更平衡”的角度来理解这片土地,什么是“更平衡”的角度?

  梅英东: 我想要做出平衡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时间上的平衡。我脑海中构想的读者并不是当时当下的人,而是一个世纪后的人。关于 21 世纪的中国,他们需要知道些什么?什么事值得记录下来的?什么是值得保存下来的?

  关于奥运、WTO,或是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后人可以找到大量的素材去研究。但是,他们要如何知道中国人是如何生活的呢?他们曾担忧过什么,又期盼过什么?因此,我的身份在书中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去记录中国人的日常鱼思考,这本书是关于他们的。

  其二,我需要平衡自己报道的方式,这种方式不是类似新闻资讯那种即时性的记录,而是要拉开一定的距离,去观察报道对象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变化。这也涉及到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林语堂在1936年问的那个问题:“谁能够成为中国的翻译者?”

采访、撰文:梁珂

  

fashion.sohu.com true ELLEMEN睿士 https://fashion.sohu.com/20170329/n485492975.shtml report 5961 ??MichaelMeyer是美国明尼苏达人,中文名叫梅英东,“身高一米八六,属鼠”。在东北的大荒地村生活的那一年,每遇到一个老乡,他都会用中文这样娴熟地介绍自
阅读(0) 举报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牛尔

牛尔

台湾知名美容专家,美容教父,“牛尔娜露可NARUKO”品牌创始人。

kevin凯文老师

kevin凯文老师

台湾著名造型师,《美丽俏佳人》主讲老师,被业界称为亚洲美容天王!

Patrick李云涛

Patrick李云涛

国际著名造型专家,殿堂级整体形象顾问,意大利KOEFIA国际学院教授。

秦彬MUKO

秦彬MUKO

美肤疗养专家/芳疗专家-秦彬老师,《我最想要的美丽书》作者。

反派学院

反派学院

中央圣马丁学院独家视频栏目,和鬼才设计师学作魅力大反派。

时装传媒集团官方账号

时装传媒集团官方账号

时装传媒集团作为中国最具实力的综合出版传媒集团,至今已有34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