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0月的德国版《Vogue》杂志的专题里,有一期访谈录,关于摄影集《The Passenger :Iggy Pop1977-1983》,其中有一段文字介绍,
Am Anfang des Buches steht eine Widmung von Iggy an Esther, die Berlin damals beschreibt: "A good and dangerous place for lunatics and the artistically minded " Ein Satz, der bis heute passt.
大意是说,在这本摄影集的开头,Iggy Pop就奉献出这样一句时至今日依然成立的句子,“柏林是一座无论是对于艺术才情之人还是对于疯狂之人都美好又充满魅惑的城市。”
柏林的确是这样一座城市。它带有一种粗粝之感。它从不妥协,坚硬,与浮夸绚烂形成对比。旧的冲突与新的革新不断,造就出这样一座城。
在《别了,柏林》一书中,勾勒出的萧条年代的柏林,犹如翻开描摹众生相的老照片卷轴,浮光掠影,萧瑟猖獗,却又是鲜活自由的。书中影射出的不同阶层,以及人情世态的生动捕掠,在那个纳粹上台的大萧条中的乱世柏林,熠熠生辉。成就了这个“正在迈向沉沦的社会”(乔治·奥威尔)的最写实记录。
哪怕是在纳粹倒台后,冷战控制下的东西柏林,这份自由渴望并没有被抹灭,反而快速增长。涅槃乐队唱过,“it's better to burn out rather than fade away”(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热烈燃烧)。这份摇滚精神,想必也是不断带给东西柏林新的希冀,新一代年轻人渴求自由解放,宣泄情绪,用以反抗世事的束缚及枷锁。
柏林一隅
▌
David Bowie remembers Berlin:
“I can't express the feeling of freedom I felt there.”
David Bowie在西柏林
1977年David Bowie和Iggy Pop两位摇滚巨星先后迁居西柏林。也许是创作源泉的枯竭,名声饱和带来的狂躁,他们急需逃离。而柏林这座历经战争浴火的城市,带着交战中的撕裂,突奔,剧痛,仿佛为他们枯竭的艺术创作生命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于是,他们决然地将西柏林作为他们心灵的重建之地,渴望得到凤凰磐涅般的再生。
《Lonely Planet》是这样介绍一战后的柏林,“是一个大熔炉,仿佛一个堕落的兽穴,同时也成了创造力的熔炉,各种各样的艺术家聚集在这个拥有卡巴莱歌舞表演,达达派艺术家和爵士乐的城市。”
David Bowie当时居住在一座汽车修理店二楼的一间简陋的公寓中。这座公寓位于Schöneberg区的Hauptstraße大街上。他拥有一个阳台,在上面种了很多花。这片区域,聚集着大量的激进分子,混乱庞杂。 Bowie的好友Iggy pop随后也搬入至此。当时Iggy pop的女友Esther Friedman也跟随一起,周末时常乘坐S-Bahn(城市铁轨),穿梭在大街小巷,纪录他们在西柏林的生活。后来出版了摄影集《The Passenger :Iggy Pop1977-1983》。
地址:Hauptstraße 155,10827 Berlin
Iggy和他的女朋友
HOTEL ELLINGTON
地址:Nürnberger Straße 50-55,10789 Berlin
柏林著名的爵士酒店,早在1928年建立。魏玛时期为夜总会,后来战争导致摧毁,再到后来重新建立的爵士俱乐部以及拥有自己的爵士调频108.6,Dawie Bowie,Iggy Pop,Louis Armstrong以及无数名流和艺术家都在这里度过了无数个沉醉的夜晚。
Ellington酒店坐落在繁华的选侯帝大道(Ku’dann)上,与著名百货卡迪威(KaDeWe)紧紧相连。这座根植于德国本土,经历了战争的洗礼,荏染着深沉厚重历史的酒店,让人印象深刻。有一种老派的,不动声色的德式华贵和优雅。这份儒雅精致也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酒店员工,我还记得,当时我去Ellington酒店应聘,面试我的 Leitsch女士,温和得体,认真负责,谈吐幽默风趣,从酒店和柏林的历史,聊到生活和梦想。亲切而温和。
Hotel Ellington作为一家爵士酒店,处处显露出一份低调奢华的舒适逸情以及优雅。白色的大厅简约明亮,衬着褪色的大理石,流露出时光细细打磨后的细腻岁月纹理。朱红色的华幔浸染着映射着紫色的光彩,呈现出一份浪漫酣然的姿态。在爵士乐俱乐部,小酌一杯,听舒缓的曼妙乐调或者现场音乐表演,这样一份舒适怡情,使我们忘却时光和纷繁,仿佛回到David Bowie和Iggy Pop的70年代。
天气晴朗的时候,可以在酒店的夏日花园享受一顿早午餐,或者安静地阅读一本书,享受散漫时光,慵懒惬意,心生荡漾。
BRÜCKE MUSEUM
地址:Bussardsteig 9,14195 Berlin
David Bowie和Iggy Pop在柏林居住地短短几年时间中,时常喜欢去这座艺术博物馆。流畅线条,极简主义甚至包豪斯风格深深吸引着他们,德式艺术思维也为David Bowie和Iggy Pop不断带来创作灵感。许多艺术家诸如Erich Heckel都曾在这里办过展览。德国艺术家骨子里毫不妥协,追求自由,独立的情怀,在柏林开放的文艺土壤里生根发芽,结出饱满的果实。这份不断被抽离,打破,重组的韧劲和恣意,亦许是David Bowie以及Iggy Pop如此热爱柏林的原因之一吧。
HANSA TONSTUDIO
地址:köthener Straße 38,10963 Berlin
这座著名录音室始于1974年,与柏林墙近在咫尺。因为近邻柏林墙,又被称作“柏林墙边的录音室”。David Bowie的三张专辑,以及Iggy Pop的两张专辑,便是在这里录制的。透过窗户,便可以窥见墙内墙外的紧张局势。每次在日落时分,Bowie都会看见,西德的一个男人爬上一座瞭望台,与此同时东德的一个女人也会爬上一座瞭望台,四目相望,深情凝视。一个战争中凌厉的爱情故事。东西德冷战分隔的28年间,记载的至少有255人在翻墙时被射杀。他们这份为着所爱之人,毫不畏惧,坚毅刚烈的坚守无不打动着Bowie的心。于是,这一幕后来成为Bowie创作[HEROES]这首歌的初衷。
“枪林弹雨,从我们的头顶呼啸而过
我们忘情亲吻,仿佛没事发生
耻辱属于敌方
我们可以击溃他们
然后我们就是英雄,即便是一天”
冷战时的东西柏林犹如两座孤岛,互相隔绝。如今离柏林墙倒塌也过了20多年了。时光荏苒,多少年的烟云烽火,政治阴谋以及爱恨情仇,都已随着时光慢慢退却。而如今,徜徉在David Bowie和Iggy Pop走过的这些西柏林印记,回望过往的的历史,这份缅怀的情怀,到底终结于这满目的繁华与盛大中。
柏林一隅
本推文图片
柏林摄影:钟浩然
其余均来自网络
▌
本文作者:钟浩然
(微信平台ID:孤独写作者)
自由撰稿人
本文原载于 环球蓝联官网
新浪微博:@Blonde小朴时态
微信平台ID:je_suis_zhangpu
张朴,作家,挪威奥斯陆大学媒体学硕士,曾在BBC实习工作。出版文集《孤独要趁好时光:我的欧洲私旅行》《香港的前后时光》(内地与港台版)《仿佛,一场告别》
城市漫游,其乐无穷
你的妖冶让我觉得好高级 | 2017香港巴塞尔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