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提到他的名字,也许我们的反应是——
他是已故赌王“傅老榕”孙儿,含着金汤匙出生;
他有着天才般的成长轨迹;
他曾师从世界大师John Pawson,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
而他在二十五岁就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团队AFSO(2000年),如今成为亚洲设计力量的先锋代表人物,人气一路飙升!
他就是André Fu(傅厚民)
如今,André Fu的设计项目遍布香港、伦敦、上海、新加坡及东京,打造带有“André Fu风格”的高端奢侈型酒店成为他的一大强项,以及高级餐厅酒吧、画廊空间等。他被潮流向导《Wallpaper》杂志封为“明日之星”,并是榜中唯一亚洲设计师。2016年被M&O ASIA评选为「年度设计师」(Designer ofthe Year)。
今天就来八一八这位设计界贵公子的故事,但是因为他本人实在太低调太专注,小编想要挖点猛料也是着实觉得有点难。
有才有颜、风度翩翩、温文尔雅,每次见到André,脑中总会不自主的浮现这几个形容词。而多次畅聊之后,又会被他的有内涵的设计思想以及谦卑的个性所深深折服。在公共场合,他总是略带羞涩,安静而沉稳,眼中透着睿智。
没有风格就是最强烈的风格
图为香港奕居酒店
凭借香港奕居(The Upper House)而被世界认识,同样The Upper House也是André迄今最喜欢的自己的项目,并为他开启了事业上更多契机。虽然André的主要项目是豪华奢侈型酒店,但他却在用自己的思考来颠覆奢侈,也许这才是符合时代“贵族式”设计的真正奥义。
图为香港奕居酒店
在这样一个标榜设计风格的年代,他用自己风格之外的设计见解,触碰着居住者的感官体验。他说:“我的每个项目都是本真情怀和理念的表达,作品不会随时间而消逝,所营造出的看似奢侈的愉悦,其实更是满足了心底那份最柔软的触碰。”
图为香港奕居酒店
设计的最高境界便是,没有任何刻意设计的痕迹却让置身其中的人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切。天然木、日式透光玻璃和石灰岩地砖及墙砖等原料打造摩登的单色设计,不经意流露着低调却充满质感风格。
图为香港奕居酒店
奕居的客房面积由730平方呎的双人客房到1960平方呎的顶层套房,这对于寸土寸金的香港能够享受到无比开阔的室内,也是设计师所认为的奢侈的考量之一。
图为香港奕居酒店
André对好设计的理解:“一个优秀的空间设计是为人服务的,空间和居住者之间的情感联系是关键。尤其对于酒店,人们会对不同的空间定位给予反馈,声音和灯光在一起构成一种体验。”
图为香港奕居酒店
作为一名有着东方基因的设计师,André赋予奕居竹子和青瓷的元素。而除去室内的优雅风格,在酒店整体空间打造上同样充满东方韵味,木架构筑和中空天井营造,让室内和建筑相映成辉,结构与风格同在。
图为香港奕居酒店
奕居没有用任何logo来显示奢侈,大堂也没有抢眼的装饰,但你住进去就会明白,所有的舒适感其实都来自设计师的贴心。
“有家的宁静。” André Fu说,“我希望奕居会被这样形容。”
真正的奢侈在于“享受当下”
图为香港嘉里酒店
“一间好的酒店也是讲述了一个故事。”于是,André总是努力创造酒店最独一无二的体验,于是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拥有自己的故事。在他所设计的今年四月最新开业的香港嘉里酒店中(The Kerry Hotel),在酒店亲密尺度与硬件之间的平衡上,他再次挑战自己。
图为香港嘉里酒店
无论是庞大与微小的平衡、商务与度假的平衡、室内和室外的平衡,他都加入了自己严谨的思考。于是,当你置身酒店的延伸在水面上的Red Sugar酒吧户外环绕露台上时,顿时会忘记香港的行色匆匆。脑中只想驻足、安稳下来,享受生活中的奢侈的瞬间。傍晚时分,在律动音乐的衬托下,这里更是充满城市年轻的活力。
图为香港嘉里酒店
“越简单的事物越能带给你欣赏和愉悦的感受,那这种简单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应该叫做品质。”就像André很喜欢的东京安达仕,出自大师Tony Chi之手,无敌的城市景观与酒店个性以及自由创意的相互融合,造就了多层次的感官愉悦。
图为香港嘉里酒店
而香港嘉里同样有着维多利亚港景观、大面积的多层户外花园、诸多艺术品融入等让酒店充满引人探索的新奇精神。这里不仅是为到访香港的游客提供了最佳的停留休憩,同样为香港居民提供了享受生活的多种可能。
图为香港嘉里酒店
这里也是香港首间在所有餐厅设户外区的酒店,共五间餐厅及其酒吧,均可俯瞰维多利亚港,另有户外园景露台,最大范围的破除人与自然环境的隔阂。设计师们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其实真正的在影响着大众。
图为香港嘉里酒店
如今,人们的心更多的返璞归真,不再炫耀而是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在双手可触范围内适当使用自然材质,即便是隔扇亦或某个细节,都可以赋予空间以温润。
图为香港嘉里酒店
客房同样肩负着延伸至户外的感受,宽敞却舒适。André从不使用炫技的材料,而是用设计表达空间的叙事性,和多元文化背景下对现代生活的思考。
对André而言,在他曾经住过的上百家酒店,多数是出于工作需求,要格外用心的体验,才能创造出基于自己真情实感的创作。2015年他出版了个人的设计作品册,展示了他的设计视野和情怀。
最近,因为项目André奔走于伦敦、普罗旺斯、东京、新加坡和曼谷,真正的如一名城市旅人。当然,设计是他的挚爱,灵感永远都不会枯竭。
用设计来表达的城市旅人
作为停不下来的设计师,André总是会在旅途中发现自己的设计灵感。随身带着笔和本子,看到什么就几笔素描勾勒出来,寥寥数笔珍贵的记录没准日后就真正的呈现出来了呢。他被《Louis Vuitton City Guide》选为“客串”编辑,以及奢侈酒店设计都离不开他的城市印象,是名副其实的Downtown Boy。
营造一个空间常常是一个迂回前进的过程,从微小的部分出发而达到深层次的视觉享受,而后再回到空间中的一物一件。如同地毯是他创造空间不可缺少的元素,André为House of Taiping带来的地毯Scenematic系列,用柔软恰到好处地平衡了建筑的结构线条和居住体验。
这一系列以城市缩影为创作灵感,描绘了从日出到日落之间城市的几何外观,灯光和倒影的变化以及带来的感官及潜意识的转换。无论是身处巴黎,伦敦,东京或是香港,André 的系列都能引发我们城市一族深层的情感共鸣。
关于城市记忆,不知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体验,下了飞机冲上一辆出租的士,眼前如流光幻影匆匆闪回的城市夜光幻影,如流线型的光雨……这就是我在看过他的作品之后脑中所浮现的场景。
设计为质感而生,光依空间而存在
作为融合东西方教育背景的年轻设计师,André Fu擅长通过天然材质的运用和简约东方美学的呈现,营造出细致优雅的亚洲风格。因此在灯具设计时,他也十分关注其在空间中的融入。“我不想生产纯粹装饰性的东西,我希望创造理解玻璃这种材质的全新视角,而不仅仅是照亮空间”。
他与捷克共和国玻璃制造商Lasvit合作的Tac / Tile系列灯具早在去年四月份亮相米兰国际家具展,就以其沉着洗练的风格收获了诸多好评和关注。而今年整个系列更加完善,以吊灯、落地灯和台灯的不同形式全面上市。
André Fu与家居廊主编孙信喜今年四月于米兰展
23mm厚的无缝折叠手工玻璃,搭配简约的铜质框架,将视觉的焦点引导到温润的“光”本身。融化的手工玻璃带有迷人的气泡和朦胧质地,简洁的造型下材质肌理更为突出。这系列玻璃灯具灵感同样是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城市建筑和现代主义玻璃砖的概念融合体。
多元背景下成长赋予丰富的视野远见
于香港出生,14岁便前往英国求学,可以说在西方的氛围中成长。毕业后机缘巧合再次回到香港,André开创了自己的一片事业天地。骨子里的东方基因与西方教育背景的结合,可以说锻造了他中西融合新亚洲的生活方式。
Le Corbusier和Gio Ponti都是他的偶像和灵魂导师。游历了全球各处建筑圣地,和深入了解不同地方的当地文化,这些都成为他设计之路点滴奋斗和积累。
André Fu与前辈Tony Chi、Ilse Crawford和Kengo Kuma
他为人谦卑,常常向前辈请教学习。优秀少年的成长轨迹同样来自一步一个脚印的稳扎稳打。他从小就对空间设计感兴趣,“小时候没有想得很专业,就是单纯喜欢创意及对如何创造出来一个空间很感兴趣,对生活方式产品很有感觉。”
善用空间,基于对历史的研习,经过独特的设计思维作出诠译,可以说他是最具感性因子的年轻一代设计师。
当问及未来他想挑战什么类型的设计时,André坦言希望可以尝试没做过的空间类型,比如有城市风貌的公园或者疯狂的剧院。他看似平静的外表却也有着不想被束缚的内心,其实每个设计师心里都住着疯子。
最后,愿每一位城市旅人,停下来用心生活、感受设计!
文 Tyra 图 部分来自网络和官网
《ELLE DECORATION 家居廊》七月刊
避暑青岛 山·海之间|设计之旅(福利贴)
本文为《ELLE DECORATION 家居廊》版权所有,
欢迎转发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