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为什么每个男人都需要亲手做一件家具?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举报

拥有一双劳动的手和保持阅读的大脑

是另外一种性感

??

本期推荐来自

  

木匠钟

从事木工教育与家居设计、

定制的民间闲散走穴艺人

  我的手比一般人粗糙很多。

因为常年摸木头,手变得干燥、关节粗大、血管明显——扎丸子头会挂到头发,用触屏手机也要点很多次才有反应——不过却灵活有力,而且日益敏感。我喜欢自己有这样一双手,不管是看起来还是用起来。

工作时我喜欢用手去触摸木头多于用眼睛去看。刨平一块木板前,摸它粗糙的表面,感觉顺逆纹和节疤,判断刨削的方向;经过一次粗刨,继续摸它,感觉表面细微的隆起和粗刨留下的痕迹;再来细刨,调整刨口大小和岀刀量,一遍一遍刨出半透明的刨花,直到木板光滑平整;继续摸它,平如镜,滑如丝,像婴儿的皮肤。

好的家具,摸起来不能比看起来差。

  

“和家具一起生活——有无这种心情,似乎成了决定人与家具之间关系好坏的关键。”日本建筑师中村好文在《住宅读本》里这样写。这本书行文轻妙洒脱,随笔记录了自己对于住宅和家具设计的所知所感。

这也是我的想法。家具会占据我们的空间,和我们共同经历时间。无论家具设计师、生产者或是购买者,没有这种心情或考量,都很难制作出及购买到称心的家具。

  

用被丢弃的中空且结疤木料制作的盒子。用树脂填充空洞,在它凝结的过程中加入机理和气泡,并将盒盖打磨出不规则的圆角,用人造物创造冰、朽木与顽石共存的自然的感觉。(图片由作者提供)

朋友总是问我为什么要半路出家当一个木匠,这难道不是一项几世纪前的工作吗?当然首先是因为喜欢,因为干木工活令我感到幸福。我不是教徒,但我看到过拉图尔的作品《木匠圣约瑟》,耶稣的养父圣约瑟是个木匠,因此很多人也把耶稣指认为木匠。

虽然tektōn(马可福音中,耶稣被认作是 tektōn)译为“筑造者”更合适,但我同样在其中找到了认同。至少木工对我来说代表着向往的生活、智慧和创造前两者的能力。这为什么不能成为我的教义呢。

  

  木匠圣约瑟,乔治·德·拉图尔,约1640年,布面油画,137 x 102cm,卢浮宫,巴黎

去年我在朋友的木工房做交流,进门就看到墙面上一排木板刻着“秋山木工”宣扬的“匠人须知30条”: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学会打招呼,必须成为不会让周围的人变焦躁的人,必须成为能够拥有自豪的人,必须成为吃饭速度快的人,等等。

“秋山木工”还有一些规定也十分受人关注,比如一年只有3天假期,学徒期间禁止使用手机,禁止恋爱,不论男女一律剪发留圆寸等。这些规定均出自“秋山木工”创办人秋山利辉《匠人精神》一书。他用8年的时间教授弟子,90%的精力用在令他们懂得孝道,剩下的才是传授技艺。他会要求弟子每晚做工作笔记,每月把笔记本寄回给父母,并且在晨会上大声朗读父母在笔记本上写下的鼓励的话。

  

在对这种宗教般的严苛戒律心存保留的同时,我想到我们自己的木匠祖师鲁班的生活。相传鲁班开始做木活的时候,常常是母亲、妻子及弟子配合他。譬如放墨线时,母亲帮她拉住墨线头;刨木料时,妻子帮他扶住木料;画直角时得靠弟子帮他扶尺。为了减轻母亲和妻子的负担,他创造了班母(墨斗上代替手工拉线的固定钩),班妻(推刨时用来固定木头的阻铁)和鲁班尺。

我不知道秋山利辉执着于孝道的根源,但鲁班的例子似乎解释了木工与孝道的渊源。总之它不是毫无来由的,因此我们如今若要崇尚什么,也不能是毫无来由的。

  

  

组子细工茶柜,其中的纹样要求制作者将精度控制在0.05毫米之内。它既轻巧又强壮,灯光照射下,在柜体内形成精致的投影(图片由作者提供)

这两年我在琢磨一种叫做组子细工的技术,想要把这种元素用在家居和家具设计中。简单说,组子细工就是用榫卯的方式将细木片拼出各种繁复花纹的木工技艺,起源于唐构,兴盛在日本。

国内古建中常见的一马三箭式窗棂就是它的一种简单表现形式。组子细工绚丽复杂,一件作品往往需要成百上千个榫卯链接和零部件,要做好它,要求的是木工工作中最基础的两点:长度和角度,但难在对精度的把握。“差不多”在这里不存在。

  

  刨出连续的半透明的刨花,要求手足够稳定,刨刀锋利且出道量恰好(图片由作者提供)

  

  

  气压缓降,要求盒子的内外部分都角度精确而且边长差在0.5毫米左右(图片由作者提供)

由此我感受到的匠人精神就是把最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像因为山在那里所以要攀登,匠人首先要拥有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愿望。

当然光有愿望不行,方法也很重要。讲完精神,就要来讲讲实操了。我不是读书人,很少为阅读而阅读,但在作为一个业余木匠埋头钻研的这些年里,阅读是重要的解惑方式。

  

如果要推荐木工入门书籍,我首选的是美国“家具手工艺中心校长”彼得·科恩的《木工基础》。这书浅显易读,内容包括木材、木工机械、手工工具等,同时配合详细实例制作讲解,可作为木工房日常参考书使用。美式、中式和日式木工是有明显差别的,它们各成体系,美式是相对好进入的一种。

不过在美式的木工房里用美式工具做美式家具是有必要的,但国内木工房开设的中国传统木工课程,大多在美式木工桌上使用中国传统框锯,这就不对了。框锯锯齿朝前,锯身大,锯条长,要向下锯切才稳定好用,把要锯切的木头踩在条凳上才行。

  

中国的传统木工工艺,大都由老木匠手把手教,而他们的知识不成体系,确实没什么合适的普及资料。所以遇到问题时,只能转向对我来说有点艰涩的书籍。比如《营造法式》。

记得早些年在电视上看过一次阅兵式直播,此后被一种莫名其妙的郁闷情绪困扰了好几天。为了找到原因,回头再看视频,直到注意到城楼上空洞洞的门槛。

于是从梁思成和林徽因保护历史建筑的文章,追述到梁思成的《<营造法式>注释》,再到李诫编修的原书《营造法式注释》,再到原原书《元祐法式》。这对于当时刚刚对老家具修复感兴趣的我来说,太难读了(大部分看不懂,到现在还没读完)。不过,以解惑为目的去读,关于中国古代门楼的建造顺序,以及门槛的重要性,算是基本了解了。

  

后来,在做老家具修复的时候,王世襄编著的《明式家具研究》成了我的参考工具书,这本书资料详尽,制图准确,我对明式家具样式和结构的了解也多来自此书。对传统家具的了解不能脱离历史建筑,就把它和《营造法式》一起读好了。

这几年找我定制家具的人不少,要求各式各样。我想无论是设计制作日式、中式还是所谓的新中式家具,先要了解什么是东方人的志趣和审美,然后再想怎么把典型元素融入现代家居环境。

  

中国传统住宅不只有承载家具的室内空间,还有书生遇见小姐的后花园。园林往往是主人真正的心境之所系,而“亭台楼阁榭宇轩”,最末一个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屋),又恰是最自我的向往和表达。比如苏州拙政园里,官场失意的御史王献臣将园中水边一轩命名为“与谁同坐轩”,取意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词句。明末造园家计成,也是一位诗人,他所著的《园冶》可以作为了解东方趣味的参考。

当然做木匠不只是看书这样精致的工作。如果说我现在每天满身木屑回到家,翻开这些书,还觉得自己比书里拥有大宅子和私家花园的人幸运的话,也就在于我为自己养成了一双木匠的手。用它我可以制作出与我共同生活的物件,从而创造我真正想要的生活。

编辑:费斯基

fashion.sohu.com true ELLEMEN睿士 https://fashion.sohu.com/20170827/n508573661.shtml report 7558 拥有一双劳动的手和保持阅读的大脑是另外一种性感??本期推荐来自▼木匠钟从事木工教育与家居设计、定制的民间闲散走穴艺人我的手比一般人粗糙很多。因为常年摸木头,手变
阅读(0) 举报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牛尔

牛尔

台湾知名美容专家,美容教父,“牛尔娜露可NARUKO”品牌创始人。

kevin凯文老师

kevin凯文老师

台湾著名造型师,《美丽俏佳人》主讲老师,被业界称为亚洲美容天王!

Patrick李云涛

Patrick李云涛

国际著名造型专家,殿堂级整体形象顾问,意大利KOEFIA国际学院教授。

秦彬MUKO

秦彬MUKO

美肤疗养专家/芳疗专家-秦彬老师,《我最想要的美丽书》作者。

反派学院

反派学院

中央圣马丁学院独家视频栏目,和鬼才设计师学作魅力大反派。

时装传媒集团官方账号

时装传媒集团官方账号

时装传媒集团作为中国最具实力的综合出版传媒集团,至今已有34年的历史。